


核心提示:
1977年,高校恢复招生考试;上世纪80年代,考上大学了,将成为“天之骄子”,享受高等教育的免费午餐,毕业分配工作、当国家干部;上世纪90年代,并轨、扩招政策出台,更多人走进大学;进入新世纪,从考试科目到考试时间,从取消考生年龄限制到实行网上录取……高考制度每年都在“变、变、变”。
恢复高考30年,我们尝试用“关键词”的形式来诠释高考变革的足迹。令人欣慰,“关键词”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高考制度在变革中得以发展,正在逐步走向科学、合理、多元,也愈加透明、公平和公正。
第一阶段:恢复高考
(1977年~1979年)
■关键词:恢复高考
1977年,全国高等院校恢复招生考试,统一考试、择优录取。此前10年间,高等学校招生是“从有实践的工人、农民中选拔学生”。
■关键词:老三届、新三届
老三届是指“文化大革命”期间的66届、67届、68届高中毕业生,他们是高考制度被废止后的第一批受害者,被称为“老三届”。“新三届”特指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77届、78届、79届大学生,以区别于“老三届”。
作为高考恢复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新三届”对知识渴求强烈,他们在大学内、在社会上掀起了读书热、知识热。
第二阶段:步入正轨
(1980年~1989年)
■关键词:自考、成人高考
1981年我国首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之后,成人自考、函授等政策也很快出台。
上世纪80年代,参加成人高考、自学考试获得大专、本科毕业证的人,同样有机会获得“干部”身份,在涨工资、提拔时,自考学历同样被承认。30年来,已有无数人通过自学考试、成人高考、函授等形式,接受了高等教育。
“成人高考圆了我的大学梦。”昨天,泌阳县电业局的韩国玉在邮件中说。
1977年,当兵复员的韩国玉参加了高考,尽管考了229分,参加了体检。但因为他在志愿表上写上了已婚(当时,“老三届”的已婚学生可以参加高考,不过需加分录取),他与大学失之交臂。韩国玉说,在成人高考政策出台后,他参加了省委党校第一届函授大专班考试并被录取,接着又上了省委学校的函授本科班,成为较早的聘用制干部。
■关键词:定向招生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院校,按一定比例实行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定向招生;1989年,《普通高等学校定向招生、定向就业的暂行规定》出台。
在南召县一所中学任教的张老师,对高考最深刻的回忆就是“定向招生”。
1989年,她从南召县考上了河南师范大学。1993年6月大学毕业前夕,当她憧憬着能被分配到城市时,却被辅导员告知,必须分配回南召县。事后,她才知道,当年县里为了留住人才,在没有征得考生同意的情况下为一部分人办理了“定向招生”手续,其中就有她。于是,她被分配到县一中当语文教师。“我现在生活得挺好,还应该感谢定向招生呢。“
■关键词:预选
1982年5月,河南开始实行预选(也叫预考),即考生先参加由各个地市教育部门出题的统一考试。此关不过,考生将无缘高考,这 道大门将无数考生无情地挡在了高考的考场外。1987年,该制度被取消。
“当年,预选对考生来说,就是将黑色七月提前为黑色五月,甚至更黑。”昨天上午,回忆起当年的预选,洛阳读者王小军仍感到愤愤不平。
王小军1983年高中毕业,5月参加了洛阳市统一组织的预选。“我们班30多名同学,居然有20多名没过预选关,其中有好几个还是尖子,结果出来后,大家一起抱头痛哭。”当年冬天,王小军参军,退伍后在铁路部门工作至今。
洛阳读者王世昌记得,他的高中同学小吉,记忆力惊人,是块儿学文科的好料,当年曾夸下海口“非武汉大学不上”。“可命运偏偏与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预选时他被刷了下来。”王世昌说。忆起预选,当年的不少考生均感痛恨:“如果没有预选,也许……“
■关键词:自费生、双轨制
1985年,教育部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同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43所高等学校进行招收保送生的试点。
■关键词:标准化
1985年,国家教育部开始探索我国高考标准化的道路。1989年底通过专家评估,并逐步向全国推广。如今,考试出题、考生答题、高考评卷包括考试分数等均实行了“标准化”。
第三阶段:改革探索
(1990年~1999年)
■关键词:高中会考
高中会考制度实际是对高中教学片面追求升学率这种弊端的调整。1990年6月,这种新的考试制度诞生了。高中会考成绩开始作为评价学校教学质量和招工、招干、参军的依据,这也是后来高考实行“3+X”的基础。
■关键词:高招并轨
1996年,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1997年,我国高等学校统一实行招生并轨,全部实行了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免费的午餐”没有了。2000年,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实行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完成。
“我们上大学时,只在入学时交了63块钱的书费,此后再也没交过一分钱。”读者黄魁英女士是河南大学中文系86届的学生,她说:不仅不用交学费、住宿费,学校每个月还发16块钱的菜票和31斤粮票,“工作?当然是分配的”。
昨天下午,郑大文学院的韩卫斌老师在电话中告诉记者。他是郑大中文系97届学生,“刚好赶上了高校第一年全面并轨”。韩卫斌回忆说,他上大学那年,交的学费是1600元/年。
■关键词:高校扩招
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从上一年度的108万人变为153.7万人。目前,全国高校在校人数2000多万,规模居世界第一。
4月17日下午,27岁的胡丹和记者聊起她的高考经历。
胡丹是郑州粮食学院(现河南工业大学)工商管理系99届学生。“我考大学那年,正赶上扩招。”胡丹说,他们年级有300多人,“比上一级的学生多了一半。98届每个宿舍7个人,有张空床放行李;我们8个人住一间宿舍,挤得满满的。“
■关键词:“3+X”
1999年,广东省打破原来“3+2”的高考方案,率先进行高考的“3+X”试点。
“2003年,我参加了高考。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科目像大杂烩一样被掺和在一张试卷上,叫‘大综合’。”这是读者蒋东云对“3+X”的理解。昨天,他在发给记者的邮件中说,他从小偏科,对理化不感兴趣。因为大综合,那年他高考落榜了。
“2001年,河南开始实行3+X。”周口一高的语文老师陈春明从2002年开始,连续带了3年的毕业班。她说,“3+X”意味着不分科,偏科的学生就吃了大亏。2004年,大综合又变成了小综合,3+X+1变成了真正的3+X,文理又分科了。文科的小综合是政治、历史、地理一张卷,理科的小综合是物理、化学、生物一起考。
■关键词:春季高考
1999年12月,北京、上海、安徽进行春季高考的改革。高考由一年一次增加为一年两次
第四阶段:自主公平。
(2000年至今)
■关键词:自主命题
2000年,上海率先打破了高考全国统一命题的传统。2006年,自主命题的省市增加到16个。
■关键词:取消年龄、婚姻限制
2001年4月,教育部宣布高考取消考生“未婚、年龄不超过25岁”的限制。当年,全国有16265位“高龄”考生参考,1924人被录取。
“幸亏高考取消了婚姻等限制。”昨日,郑州师专外语系英语教育专业04届的学生刘辉打来电话说。
2004年,28岁的刘辉参加了高考。“考试时我儿子都3岁了。”刘辉告诉记者,从小他就想当一名英语老师,“幸亏高考政策变了。“
■关键词:网上录取
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实行网上录取。在河南,曾几何时,辉县的百泉宾馆和登封的鹿鸣山庄是无数考生、家长耳熟能详的地方。但如今,网上录取改变了这一切。
郑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孟春建老师有着多年的高招录取经验。孟老师说,实行网上录取后,“坐在学校的电脑前,就可以完成录取了。不仅效率高,也更公平、更透明”。
■关键词:非典、提前高考
2003年起,高考首次从烈日炎炎的7月,提前到6月举行。之后,高考被固定在每年6月的6~8日。但对于当年的考生们来说,提前高考的原因却是因为“非典”。
“我是在‘非典’那年考大学的。”22岁的路芸是西安工程大学03届的学生,眼下她正在郑州实习。
路芸记得,2003年4月底,因“非典”形势严峻,学校被要求放假,学生全部“遣散”。后来参加高考时,气氛更紧张。路芸说:“考前要测量体温,超过37℃的,要被隔离到专门设立的‘高温’考场去。“
■关键词:自主招生
2003年开始,北京大学等22所高校成为自主招生试点,学校拥有5%自主招生名额。
有人说,自主招生,意味着20多年“高考一考定终身”这一铁律被打破,从此高等学府的大门也向专才、偏才、怪才们敞开,高校生源的构成更加多元和具体。2006年3月,复旦大学率先在全国高校中“面试直录”,实现人才多样化选拔,面试决定录取结果,学校说了算。
■关键词:诚信承诺书
2004年,所有考生在考前签署《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承诺自己将在高考中自觉遵守国家教育考试纪律和有关规定。
■关键词:高考移民
2005年,由于海南高考理科状元李洋因被认定为高考移民被取消录取资格。“高考移民”被炒得沸沸扬扬。
作为曾经的“高考移民”,25岁的小孟现在是河南一所重点大学的大四学生。2002年,和当地的不少复读生一样,她只花了5元钱,就把户口从河南周口某县迁到了紧邻的安徽某县(因安徽的录取线比河南低)。2003年,小孟以安徽考生的身份参加了高考。
■关键词:裸考
近两年才“叫响”的一个新名词。很多学生——诸如少数民族、三好学生等——都能在高考中获得加分权,没有这些资格的学生只能“裸考”。
前天,一家长在大河论坛留言道,少数民族、台胞侨胞子女等,人家加分咱不生气,可是当加分的证书成为家长们竞争的目标时,还正常吗?
■关键词:师范免费
今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师范生免费教育重返大学校园。
作为一种考试形式,高考制度必然会有种种弊病,但它却在不断的改革中更科学、公平和公正。
□策划热线新闻部□执行首席记者 路红 记者 路六居温中豪 谭萍实习生鲁文瑞石敏 郭锦辉 因为都曾亲历过高考,其酸甜苦辣让这对父子感触颇深。记者洪波摄
考生们都希望金榜题名 张鸿飞 摄
多少渴求知识的人通过高考改变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