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掉价说明了什么?有分析家认为:这是因为这方面的人才供给增多了,需求减少了,薪水自然跌落。但我认为,“掉价”的原因也与个别“人才”的素质有关。多年来,用人单位对那些鱼龙混杂的“海归”有了深层的认识,刮去那层“镀金”,知道内里实质,自然对洋文凭不再顶礼膜拜,花冤枉钱去供那些作用不大的“活菩萨”,不值!因此,我们不但要从人才供需规律上去分析,更重要的,还要从人才素质方面上去权衡。才有所值,是用人单位开价的标准。这是人才市场最一般的规律。 技工吃香,情同一理。曾经,人们戴着有色眼镜看那些选择职业学校和技术学校的学生,致使善于跟风的国人避而远之。如此一来,动手能力强的人才日益稀少,甚至断层,可不就要吃香起来?这是人才需求规律使然。反差和悬殊给人们的启迪很多。比如中国的人才战略问题、教育体制问题、职业技术教育问题、高校的专业设置问题等等。作为望子成龙的家长,需要多些前瞻性,少些鼠目寸光。把孩子培养成“博士后”不等于捧上了“金饭碗”,技术学校的出身也不代表手捧的就是“要饭碗”,归根到底,要有真才实学才行,要有市场才行。
来自:现代教育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