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苗(化名)向留学中介缴了一大笔美金,终于得偿所愿赴德入学。入学不久,小苗拿到德国学校收取学费和保险费的单据,发现所有费用均以德国马克为单位结算。而按当时汇率计算,中介所收费用比单据上费用多出两千多元人民币。小苗认为这多出的钱被中介“吃”了,就将中介告上法庭,渝中区人民法院于8月30日开庭审理此案。
小苗的母亲吴女士告诉记者,2001年10月,小苗进入德国某语言学校学习德语精读。由于第一学期的学费和保险费都是由索通在国内代收的,小苗一直没有拿到学校的收费单据。入校就读后,小苗才从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和保险单上得知,两笔费用分别是2560马克和330马克。而索通在代收费时,对这两笔费用分别收了1300美元和300美元。
“美元和马克当时的汇率是1:2.2129。”吴女士向记者出示了当时到中国银行汇款的一张外汇买卖证实书:“按此计算,索通收了我们约2876马克学费和663马克保险费,比实际金额超出2180元人民币。”
吴女士认为这笔差价被索通“吃了”,索通负责人赵女士却坚称公司清白。赵称,公司代办世界各国的留学手续,不同国家流通不同货币,为不增加很多工作量,所以统一都收美元,再由财务去银行兑换:“公司财务每天都会核对中国银行各种币种的汇率,肯定不存在利用汇率吃差价的问题。”赵女士同时表示,只要小苗能提供证据,公司愿意退还多收费用,并承担相关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