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第31题是1999年以来考研《大纲》的第七章第一次考的辨析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观。
考研《大纲》的第一章、第二章,1999年以来,从未出过辨析题和分析题。
总之,哲学高分值考题,是在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论中转换。今年考辩证法,明年考
认识论或历史唯物论,反之亦然;或者说,今年辨析题考辩证法的内容,分析题则考认识论
或历史唯物论的内容,下一年则发生相应的转换。2004年哲学辨析题和分析题分别是考辩证法和认识论的内容,2005年哲学辨析题和分析题考的都是历史唯物论。2006年分析题考察的分别是考辩证法和认识论。历史唯物论应该是2007年复习的重点。
第二,在理论上,哲学命题都是考查对哲学概念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理解的准确、完整程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都包含着比较完整的内容,少回答了一个方面的内容,就会影响得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概念的规定、对其基本原理的阐明,都有确定、准确的意义,因此,回答问题要准确,注意划清理论界限。理解越准确,回答越完整,理论界限越清楚,越符合题意,就越能提高得分率。
哲学上有许多理论界限。考研《大纲》第一章需要划清唯物论和唯心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一元论与二元论、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一切旧哲学的总的区别和界限。《大纲》第二章需要划清在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唯心论、二元论、旧唯物论、庸俗唯物论、物活论的区别和界限,在运动观上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唯心论、形而上学以及相对主义诡辨论的界限,在实践观上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论、旧唯物主义的界限。《大纲》第三章要求划清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决定论、非决定论、机械决定论和辩证决定论、辩证否定论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等的区别和界限。《大纲》第四章要求划清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唯心主义认识论、不可知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和界限,以及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区别和界限。在历史唯物主义部分,则要求划清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和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等的区别和界限。
哲学命题中许多都是直接划清理论界限的试题。比如,1999年文科选择题第2题(理科第1题)考查的是马克思的一段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从提供的四个选项可以看出,实际上是考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上同唯心论、庸俗唯物论的区别和界限。2002年理科多选题第17题考的是“画饼不能充饥”,考查的是在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庸俗唯物论的区别和界限。1999年理科多选题第17题“形而上学否定观主张”,考查的是辩证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和界限。2000年理科多选题第18题“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显然是考查上述两者的区别和界限。2001年文理通用单选题第10题,考查18世纪法国数学家、天文学家拉普拉斯那一段话,是划清决定论、非决定论、机械决定论同辩证决定论的区别和界限。2001年文理通用辨析题(第31题),“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考查的是唯物史观同客观唯心论的历史观、宿命论的历史观的区别和界限。近几年来,哲学上的理论界限不少已经考过了,对未曾考过的理论界限应引起更大的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