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专家:关鸿羽,北京教育学院教管室主任,曾主持过中央电视台《关教授谈家教》节目。
“孩子做作业拖拖拉拉,说几百遍也不听”,“孩子吃饭可慢了,这个老毛病很难改”,“孩子可娇气了,批评几句就发脾气”,相信很多家长在管教孩子方面都有过这些难题,有时还真让大人们对小皇帝们束手无策。 最近在我市开展的“广东2005年社科普及周百场系列讲座”中,教育专家关鸿羽教授对家长们的建议是:妈妈们别再唠唠叨叨了,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做什么事都要说一是一,不要光说不检查后果,不注重培训过程,久而久之让孩子养成坏习惯。比如吃饭,可以像军人那样训练纪律,时间一到就把饭收起来,饿三两次小朋友就不会边吃边玩了。
把握培养的关键期
关教授说,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时刻,家长要训练得法,持之以恒,坚持检查。孩子在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培养内容,比如刚入学时就要他养成专心、迅速完成作业的习惯,过了关键的时期,培训起来会相当困难。有的孩子快到小学毕业做作业还拖拖拉拉,就是一年级时没养成好习惯。如果一、二年级养成好习惯,家长在三年级几乎不用操心了。
形成习惯要6周以上
关教授以为,要形成良好的习惯起码要有6周以上时间,有的家长开头几天还有耐心管教,后来却由于各种原因放松了要求,最终效果肯定不好;有的家长只提出要求,孩子做不做得到,却不再检查,更不会根据检查结果调整相应的要求,让孩子以为你“得个讲字”,并不努力去完成。
挫折”教育从小培养
关教授还提倡适当的“挫折”教育,他说为什么现在有的大学生遇到一点困难就想不开,甚至跳楼自杀,就是因为从小到大都受到父母的过分呵护和溺爱,夸奖多批评少,做什么事都顺着孩子的心意,结果长大以后很难适应集体,适应社会。适当地让小孩子吃吃苦,培养他们顽强的意志,坚强的心理承受力是必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