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坚持双语演出 创排二百剧目
|
来源: 2009-3-3 10:12:00 |
|
2月28日、3月1日在北京天桥剧场上演的话剧《扎西岗》,以真挚的情感、朴实的语言和演员们的精彩表演,给首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扎西岗》是西藏自治区话剧团为纪念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而创作演出的农村现实题材话剧,自去年11月首演以来,已经在西藏演出10余场,受到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在观看《扎西岗》后指出,该剧深刻反映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农牧区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刻反映了农牧区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展现了农牧民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全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近年来西藏创作的一部不可多得的文艺精品。
“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编剧、导演、演员、舞美队伍齐整,能够运用藏汉双语进行演出的专业话剧表演艺术团体。”剧团艺术总监洛丹说,“这次到北京参加文化部主办的纪念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演出周,对剧团来说,既是一次展示的机会,也是一次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1961年,我国第一批藏族话剧演员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他们的毕业汇报剧目《文成公主》在上海、北京、西藏等地上演后,受到广泛好评。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了这些藏族演员,周恩来总理对他们说:“你们是高原上的话剧种子,要在西藏生根、开花、结果。”1962年7月1日,西藏自治区话剧团正式成立。迄今为止,剧团创作演出了近200部剧目,如话剧《文成公主》、《不准出生的人》、《万水千山》、《枫叶红了的时候》、《阿古登巴》、《意翁玛》、《松赞干布》、《通向圣地》、《雅砻之恋》、《寻迹唐古拉》、《情满草原》等,获得过文华奖、梅花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各类奖项80余次。剧团还参加拍摄了《农奴》、《雪山泪》、《益西卓玛》、《可可西里》、《红河谷》、《西藏风云》、《拉萨往事》、《尘埃落定》、《孔繁森》、《格达活佛》等百余部电影和电视剧,并将100余部中外影视剧译成藏语。
“西藏自治区话剧团的发展,离不开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社会各界的大力帮助。”洛丹说,“我们团是全额拨款单位,政府的投入一直在不断增加。剧团成立之初,没有音响等设备,演员面对几千观众演出全靠好嗓子,而现在,剧团音响、灯光设备一应俱全,各种演出、交流、学习的机会也很多。建团以来,上海戏剧学院已经为我们剧团培养了5批表演、舞台美术、编导及各类专业人才,中央戏剧学院也为我们培养了不少编导人员。”
39岁的尼玛顿珠是《扎西岗》的编剧。他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之后又到上海戏剧学院学了两年的编剧。“我是1994年到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工作的。这些年来,西藏的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剧团的发展也很快。我们这些编剧人员得到许多学习进修和体验生活的机会,给我们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在我已经创作了《情满草原》、《宗山魂》、《扎西岗》3部大型话剧,还写了60多个话剧小品。”尼玛顿珠说,“我希望通过《扎西岗》这出戏,让更多人了解真实的西藏农村,了解农牧民的精神风貌和生活状况。”
西藏自治区话剧团每年演出近百场,其中一大半演出会到基层。40多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西藏的农村、牧场及边防哨卡,在丰富西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的演出一般是用藏汉双语进行的,所以下乡时我们会带上两三台剧目,或是一台剧目的两种语言版本,这也给我们的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洛丹说。
时至今日,西藏自治区话剧团依然沿袭着这样一个优良传统,那就是让演职人员在下乡演出时,带上自己的被子。洛丹说:“以前剧团下乡演出时,条件比较艰苦。大家带上被褥、帐篷,既便于就地休息,也不会给基层增添麻烦。现在条件好了,但我们仍然提倡演员们在下乡时带上被子,而且时不时会让他们露天宿营。这对年轻演员来说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可以让他们少一些骄娇之气,更加明白人生的甘苦,更加珍惜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堆谐”是在日喀则地区广为流行的一种具有后藏特色的集歌、舞、乐为一体的民间舞蹈,在拉孜县尤为流行,目前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央政府和西藏自治区政府一贯重视藏民族文化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一批进藏的各族文艺工作者与藏族文艺工作者一道,到民间采风,陆续整理出版了《西藏歌谣》等一批书籍。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国家又对西藏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进行了系统的普查、搜集、采录和整理工作。西藏自治区先后派出调查组,深入全区城镇、乡村和寺院进行全面调查和采录,搜集了藏汉文资料两千多万字,录制了大量的音像资料,拍摄图片近万幅,对西藏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民间文艺进行了全面抢救和有效保护。图为藏族姑娘为游客表演后藏民间舞蹈“堆谐”。 |
|
■相关链接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