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中心 >> 试题 >> 考研 >> 政治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09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备考预测
来源:北京领航考研     2009-1-7 9:27:00
 
   第一题 立足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原理。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着消费的对象和性质。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着消费的质量、水平、结构和具体方式。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第一,消费是生产的目的。第二,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第三,消费是生产的动力。第四,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2.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这一方针切中了当前我国经济问题的要害,指明了今后一段时期宏观经济调整的方向和道路。对于我国经济未来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党中央之所以对消费高度重视,一方面是由消费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当前我国的投资、出口和消费的不协调状况决定的。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当前,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因素,必须千方百计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努力构建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要保持持久稳定的增长,必须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把经济发展根植于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形成消费与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扩大消费需求符合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的根本所在。

  首先,扩大消费需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扩大消费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全体人民能够分享改革的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其次,扩大消费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第三,扩大消费是实现内外部均衡的关键。经济的持续增长不能依靠投资增长。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投资增长形成的产能最终会转化为出口,加剧外部不均衡。增加消费,就可以降低储蓄,减小国内储蓄和投资之间缺口,实现国内经济均衡增长。同时,消费支出的增加,又能够增加进口,减少对外部需求的依赖,最终实现外部平衡。因此推动私人消费增长、实现经济内生增长才是解决内外部失衡的根本办法。

  3.立足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1)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10措施。

  在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的背景下,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11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当前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初步匡算,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温家宝11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为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决策部署,会议研究决定四项实施措施。

  (2)解读:

  这“一揽子”提振经济的举措,着力点在于“扩大内需”,目标在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这既是应对国际经济环境不利影响、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需要,也是解决国内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求。

  扩大内需,短期靠投资,长远靠消费。加大政府投资特别是中央投资力度,进而带动社会投资,是刺激经济增长最为有效的手段。据测算,中央部署的4万亿元人民币投资,大约可拉动明年经济增长1.8个百分点。在当前外需明显减弱、消费乏力之时,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国内需求,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近几年特别是今年以来,我国消费呈现持续增长态势。与去年同期相比,前10个月消费实际增幅加快约3个百分点。但是,收入增速减缓、收入预期下降、收入差距扩大等不利因素,制约着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和广大农民的消费。当前,既要加快民生工程建设步伐,又要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保障水平,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在保证人民更多、更好地享受发展成果基础上,逐步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不论从克服当前困难还是从长远发展来看,只要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推动产业结构化升级,就能增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协调性与可持续性,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双双再上新台阶。

  4.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面对当前国际国内的严峻形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出现大的起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被认为是一种最直接、见效快的促进经济增长手段。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财政政策经历多次调整。

  1993年到1997年间,为控制通货膨胀,我国政府采取包括财政政策在内的一系列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促使国民经济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形成“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局面。

  1998年,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国内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经济增长乏力。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果断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成功走出危机阴影。

  2004年以来,我国经济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但也出现了部分行业和地区投资增长过快、通胀压力加大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又一次相机抉择,从2005年起将积极财政政策转向稳健财政政策。

  这次政府再度重启积极财政政策,并提出在未来两年多时间投入4万亿元实施十项扩大内需政策,投资规模和力度之大历史罕见,彰显中央力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信心和决心。而且相比之下,政府此次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经验更丰富,市场环境进一步改善,有利于更好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此外,从1998年的经验看,增加财政支出对于刺激投资和经济增长的短期效果都非常明显。

  5.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合理扩大信贷规模。

  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是我国十多年来在货币政策总称中首次使用“宽松”的说法。此举意在增加货币供给,就是要在继续稳定价格总水平的同时,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1998年我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2007年下半年,针对物价上涨过快、投资信贷高增等现象,货币政策由“稳健”转为“从紧”。如今,货币政策转为“适度宽松”,货币供给取向发生重大转变。

  附:货币流通规律原理。

  货币流通规律是决定一个国家一定时期(一年)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第一,待售商品的数量。第二,商品的价格水平。第三,货币的流通速度。第一和第二两个因素的乘积就是商品的价格总额。一定时期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是在现代纸币流通条件下出现的两种经济现象。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发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通货紧缩是指纸币的发行量少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发的纸币升值、物价下跌的现象。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都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危害。严重的通货膨胀会引起社会收人和国民财富的再分配,扰乱价格体系、扭曲资源配置,使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出现混乱;严重的通货紧缩则会使可利用资源闲置浪费,经济萎缩,失业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引发社会和政治问题。这说明,遵循货币流通规律,防范和消除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题 价值与价格、价值规律与当前一系列价格波动

  1.价值决定价格。

  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有量的规定性。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价值决定价格。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主要有:(1)市场供求状况;(2)货币自身的价值;(3)政府的经济政策;(4)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5)垄断的程度等。

  2.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 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由于商品的价值是由货币来表现和衡量的,而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价格,所以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格与价值一致

  价值规律的作用,是在市场竞争中,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市场机制是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的统称。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基础性机制。

  3. 股票价格。

  股票价格是股息的资本化。股票价格取决于预期股息和存款利息率两个因素, 股票价格与股息成正比,与存款利息率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股票价格=股息/利息率。

  由于股息量为股票面额乘以股息率,股票价格公式还可表示为:股票价格= 股票面额×股息率/利息率。

  在现实生活中,股票价格受股票供求状况、 经济政治形势、人为的投机等多方因素的影响。

  4. 土地价格。

  土地本来不是劳动产品,自身没有价值,但是土地能以一定的价格买卖。土地价格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资本化的地租收入,所以,土地的价格实质上是地租的资本化。决定土地价格的因素,一是地租额的多少,二是利息率的高低。土地价格与地租额成正比,与利息率成反比。土地价格用公式表示为: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

  在实际生活中,房地产交易价格的形成和确定的主要因素有:①房地产的预期收益(包括地租)。②资金利息率。③供求关系。而影响这三个因素的因素,则涉及广泛领域,包括土地和建筑物的位置等自然因素;土地和建筑物的环境因素;居民收入水平等经济因素;住房制度等政府管理因素等。

  住房问题,关系国计民生。房价过高,超出百姓承受范围,最终势必导致市场调整和房价理性回归。但是,房地产行业的产业链条比较长,房价如果出现暴跌,会对宏观经济会产生重大影响。暴涨暴跌都是房地产市场不健康的表现,都是我们要尽力避免的。

  政府出手“救市”,抓紧建立住房保障体系的指导原则是:

  第一,坚持从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出发,建立科学、合理的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大力发展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增加中小套型住房供给,引导居民适度消费。

  第二,坚持正确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政府主要制定住房规划和政策,搞好土地合理供应、集约利用和管理,重点发展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高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主要通过市场调节解决。

  第三,坚持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监管,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一要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廉租住房建设,增加房源供给,加强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和管理,积极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二要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建立多渠道投融资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中等收入家庭解决住房问题。合理调整城市土地供给结构,增加中小套型住房用地。三要综合运用税收、信贷、土地等手段,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增加住房有效供给,抑制不合理需求,防止房价过快上涨。四要加强市场监管,严格房地产企业市场准入和退出条件。依法查处闲置囤积土地、房源和炒地炒房行为。同时,要加强农村住房建设规划和管理,切实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问题。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住房改革和建设,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考 试 课 堂 期 刊 软 件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学习宝库
热门推荐
·全国优秀培训机构
·中国教育网频道说明
·全国优秀教育机构推荐
·频道诚征兼职主管/主编
·职业、职称考试网络课程
·08年全国各地院校招生就业展
·08年全国各地院校招生计划展
·08年中国各地艺术院校推荐
·08中国**省十强中学评选展示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