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中心 >> 论文 >> 教师 >> 基础教育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教育碎片之四
——传统应试教育(二)
来源: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华阳学校赵明江     2020-10-23 12:03:00
 

人才制约

传统应试教育旨在学习书本知识、考试升学,不在科学、技术、实践、研究、创新,受教育者缺乏成才教育难以成才,不仅应用人才缺乏,尖端科技人才更是匮乏。2018年IEEE FeIIow (国际电子电器工程师协会会士),中国大陆仅有17位科学家入选(香港7位,中国台湾8位入选),而美国有161位入选,是中国大陆的近10倍。

中国R&D(研究与发展)人员密度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每万就业人员拥有R&D研发人员数量丹麦、瑞典、韩国和奥地利分别为212、176、168和160人年,中国仅为49人年;研究人员占就业人员的密度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近十年中国每千就业人员中研究人员一直在2人年以下,2015年为1.9人年,与韩国的13.2人年相比,还不到其1/6。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瑞士、荷兰与英国近年每千就业人员中研究人员保持在8-9人年左右,俄罗斯为6人年左右。——我国科技人力资源规模层次及国际比较》

中国由于缺少世界顶级科技人才,重大前沿科技问题的提出、主导和独立领研很少。据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介绍:“当下,中外学者之间的自发性常规合作,现在越来越多,参与国际大科学和大学科合作,我们也已参与了不少,如参与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的科研工作。但是还要看到,在国际合作中,我们还只是参与者,而非提出者和主导者,由我们牵头、瞄准人类重大科学问题、我国科学家原创的合作项目仍然很少。”——柯进《中国正在向世界科研大国靠近

 我国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依然突出,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领军型人才和高质量人才紧缺。

加强核心产业集聚有助于形成区域产业竞争力,在形成区域产业竞争力的众多要素中,人才工作成为地方政府极其重要且切实可行的抓手之一,这也就能解释近几年层出不穷的各地方形成的人才争夺战 在近几年的 “抢人大战中, 地方政府对高层次顶尖产业人才表现了求贤若渴的状态,

尽管当前中国高度重视高层次顶尖产业人才,但是在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的重点产业中,高层次顶尖产业人才总量和比例都仍然有待提高。以人工智能产业高层次人才为例,全球高层次的人工智能产业人才主要集中在美国、英国、德国等少数国家,排名前十的国家的人工智能人才数量占总量的63.6%,其中美国在人工智能高层次顶尖产业人才遥遥领先,累计高达5158人。中国排名第六,人工智能高层次顶尖产业人才977人,但是相比于中国人工智能产业人才总量而言,高层次顶尖产业人才所占比例还是过低。

高层次顶尖产业人才供给不足严重制约产业发展。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层次顶尖产业人才供给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并且具有重引进、轻自主化培养倾向。中国高层次顶尖产业人才政策中,人才引进政策占据了较大的比例,这说明中国高层次人才比较紧缺,人才引进政策是解决目前中国高层次瓶颈问题的权宜举措;同时也说明在对高层次顶尖产业人才培育工作设计中缺乏制度创新和环境营造。

当前产业变革的速度远远超过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尤其是在重点领域紧缺人才、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研发型产业人才的培养机制和模式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以信息技术行业为例,华为在《2018中国ICT 人才生态白皮书》中指出,进入“十三五”阶段,我国信息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但2017年数据统计结果显示信息技术产业人才总体需求缺口达765万,以技术研发型产业人才为核心的中层岗位人才的缺位制约了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技术研究型产业人才供给不足;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当前以高等教育为核心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对接产业人才需求和支撑产业创新发展,需要重新界定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

高级技能以上人群明显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随着我国产业中心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再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移过程,社会对拥有知识、技能的人才需求更加强烈。

应用型产业人才存在的问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以职业院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产业发展,师资队伍缺乏产业经验,不注重学生技能提升和就业发展;教育与培训融合度低。学历教育越来越强化,培训逐渐弱化,培养模式以学历为导向、以升学为导向,教育体系不完善;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群体诉求。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以90后为代表新生代成为职场的主力军,传统职业教育人才就业社会经济地位普遍较差。

——摘引自陈 李利利《加强我国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企业技术人才供给不足,高端技术人才更为乏,人才缺乏使企业缺少或丧失维系、开发、创新能力而影响其发展,而人才培养主要靠教育(企业限于能力或不愿作长远的人才培养投资,所以靠企业自身解决技术人才问题基本是不可能的),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大任务,但教育却热衷于应试,其人才培养与社会所需相悖,解决这对矛盾的办法是教育转型,即由传统应试向技术人才教育转变以满足企业等对技术人才的需求。

受应试教育人才培养制约,导致诸多行业人才缺乏,如人工智能人才缺口500万,大数据人才缺口150万,IT人才每年缺口约100万,“据权威数据统计,未来五年,我国信息化人才需求总量高达1500——2000万人”,计算机(如软件工程)、电子科学(如微电子)、通信技术、机械、化工、生物科学、农业技术人才及高新、前沿科技等行业人才严重不足。人才紧缺,近来的 “抢人大战”就足以说明这一点。不能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应试教育的失职。

据教育部《2018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情况统计》,1978年到2018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群体的84.46%。而2019年中国留学白皮书显示,仅28%的出国留学生表示,他们将在毕业后立即返回中国工作(2015年为13%)。《清华大学2018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出清华赴美留学生毕业后愿意回国的仅占19 %。清华北大留学生回归率低——随着国家的逐渐强大,归国留学生也不断增多。受国内人才培养、使用、发展环境条件等限制导致人才外流。人才外流不仅对人才资源、教育投资造成损失,还对国家发展产生影响。中国把自家最优秀人才,花大投入,辛辛苦苦帮别人培养,削弱自己实力,壮大他人力量,这种赔了钱财又损兵的挖心之事值得反省。留学生有去无回的现状亟待扭转。中国教育、科研体制机制不利于人才培养使用,如传统应试(纯知识)教育、脱离科学、实践、研究、创新、学科均衡、个性缺失、人才环境薄弱、学术氛围淡漠、重老轻青、论资排辈、计划、指令性研究、指标限制、学术不专不端、近金融、远科技、急功近利等等导致人才出不来或留不住、用不好。重科学,重人才,把重心放到科学、实践、研究和人才培养上,建立独立、自主、协作的科研机制,创新人才培养、使用机制,营造有利的人才发展环境和浓厚的学术氛围、优厚科研工作者待遇等是培养、使用、吸引、留住人才的有效措施。

传统应试教育严重制约着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摒弃传统应试教育,确立  科学创新教育是人才培养、科学、经济、强国建设的唯一正确选择。 

应试科学教育

应试科学教育是以学习科学知识、升学考试、分数评价为目标的教育。其目的在应试不在科研,是理论学习不是实践研究,是“学科学不是“做科学”。应试科学以知识传授、学习记忆、笔试、学习成绩(分数)评价的方式实施、检测、评价教学,而不是以实践、实验、研究、成果展示等方式实施、检测、评价教学;教学实验也是为应试而不是为科研而做。所以应试科学教育只有学习没有研究,不是真正的科学教育而是货真价实的应试教育。真正的科学教育不是单纯学习科学知识,而是探究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实验科学教育。这是应试科学教育与实验科学教育的根本区别。人类的科学技术和发明创造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应试科学教育属学习型非研究型教育,受教育者缺乏实践实验研究难以成才。要使受教育者受到真正的成才教育,必须转变方式,由应试科学教育向实验科学教育转变。20世纪开始,世界科学教育开始从“学科学“做科学”的转变,而我们的教育现在仍处在“学科学”阶段,导致造性缺失和科学技术的相对落后。

现代实验科学发源于欧洲,其基本方法是实践实验研究。实验科学告诉人们一个事实,科学研究、创造发明是做来的不是学来的。实验科学包括实践实验教育是他们一直坚持的原则。与西方科学教育不同的是,东方是“学科学”,西方是“做科学”。其结果是西方创造了知识,东方学习了知识;其差别是创造性的拥有和缺失。

教育公平的代价

不惜牺牲人才培养、经济发展和科学、实践、研究、创新为代价而选择应试教育的主要理由是选拔公平(其他选拔方式未必不公平),而选择应试教育方式带来的各种无比巨大损失是所谓的“公平”“公正”、“基础扎实”无法弥补的。应试教育打着“公平”的旗子断送人才、科学、经济和国家、民族的发展前程。

传统应试教育在“公平”理念下培养和造就大量的“学者”却培养不出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

落后的教育观念

落后的教育观念是停留于过去、远离时代、难于改变的传统教育观念。观念决定教育,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传统应试教育就是传统教育观念的产物。

传统观念经过漫长的时间积淀,根深蒂固,很难改变。传统观念下的教育亦然。如千百年不变的传统应试教育、几十年不变的教育方针、一成不变的教育方式方法、脱离科学、实践、研究、运用、创新的书本知识学习传承等。即使危及到国家发展、受教育者的前途也不动摇,不计代价地坚持。

在传统应试教育红红火火进行时,世界在悄然发生变化:新技术革命正在兴起,科学创新教育蓬勃发展,教育与产业、学科、专业融合、向各行各业培养输送适用(实用)人才以及产学研一体化等。在“做中学”“创中学”“创客”运动影响全世界,实验科学、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网络科技、科学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教育仍旧全力以赴搞应试。国外教育的发展,国内对教育的不满情绪高涨,教育界、社会对教育的尖锐批评,迫于国内外的巨大压力,传统观念终于开始有所动摇,终于发出“实施素质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声音。开始了一些局部的试验性变革,如课改、考改、教学方法改革、评价改革,选学等。虽然如此,但教育的主体结构和教育方式未变,应试教育和许多地方传统教育依然如故。观念转变难,教育转变难,难于上青天。

时代发展了,教育还停留在过去,这是观念滞后的表现。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影响极其深远,而且很难改变。比如国际计量单位(公制单位)在我国推行了半个多世纪,许多地方仍用市制单位,使用公制计量器也要转化为市制单位计算,不怕麻烦地去维护传统习惯。学生在校学习的公制单位,出社会还需转换为市制单位来运用,这是一个教育没能改变传统反被传统改变的例子。说明传统习惯的改变有多难,而对传统习惯形成的观念的改变更是难上难。

意识形态的变化是缓慢的,教育变革也是缓慢的,新旧观念经历了漫长的持续不断的斗争,顽固的传统观念、传统教育堡垒逐渐被攻破,应试教育在强烈冲击下也将被瓦解。

教育转变,首先是观念的转变,观念不变,教育不变,如中国当代长期不变的传统应试教育。观念转变,教育转变,如中国近代的教育变革。观念转变是教育转变的前提。

教育观念滞后,缺少前沿思想、创新意识,新教育很难产生,只有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才能实现从传统应试到科学创新教育的跨越,踏上科学发展的道路。

传统应试教育碎片

知识满满,两手空空,眼前一片茫然。

成绩光环里隐藏着低能危机。

传统应试教育虽然取得优秀成绩,却“不足以缓解全民族教育忧虑

中国教育追求“完美”和共性,却不知道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

个性化教育是朝着最好的自己去奋斗,而不是朝着同一目标去努力。

“传统教育无论是其内容还是方法都只能束缚人的创造性及个性发展。”——周峰

传统应试教育是科学、实践、研究、运用、创新和个性、特长、人才的墓地。

    中国只有半个教育和半个学生。

可悲的是,面对市场,数量庞大的人只得丢开所学,重新开始。

教育的出路在于从传统应试到科学、实践、创新的转变。

避开科学搞教育,如同避开生产力搞生产。

被应试教育绑定的学生,犹如被废除武功的武士。

学业需专攻。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的总分仗是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大敌。

脱离科学、实践、研究、运用、创新,与实用主义相悖的传统应试教育出不了成果更出不了“诺贝尔”。

应试教育屏蔽了可塑造人才,切换教育方式,让人才“冒”出来。

丧失人才培养功能的传统应试教育把无数聪明智慧的人加工成半成品或废品,导致数以亿计的原生态人才资源报废。

绝大多数人受成才教育的制约无所作为地度过一生。

   传统就是历史,没有现在和未来,一味继承传统,只能在历史里行走而且永远走不出去。

如果我们的教育仍旧坐在教室里整齐划一地学书本,搞应试,那么,发展中国家的帽子就拿不掉。

无论什么教育,只要断绝了科学、实践、研究、运用、创造、创新,就断绝了成才和发展。

应试教育以牺牲人才培养为代价去换取一纸空文,许多人拿着它去做和它一点关系都没有的事情。

一直以来,教育专家学者、名师和许多未名之师都在论教育,可谈课堂教学和抽象的“人”居多,论科学实践创新教育居少。如果对传统应试和科学实践创新教育发起一场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那样的大讨论,教育的重大问题就能得到和可能得到解决。

传统应试教育的利弊

: 知识的学习积累,坚实的知识基础,公平选拔。

不利于学习、应试以外的能力形成;创造性缺失;脱离实践运用、科学研究、创造创新,有碍社会、科学、经济发展;共性化(把所有人培养成一个人)的教育模式;单纯的知识教育导致教育片面发展半途而废;教育有效性小,知识利用率和受教育者成才率低;教育和原生态人才资源浪费巨大;内容陈旧、滞后,脱离社会、远离时代;学习模仿等。种种弊端注定该教育制度下社、科、教亚发展。

简结

传统应试教育的利弊如上所说。落后的教育观念,科学、实践、研究、运用、创造、创新缺失,已对社会、科学、经济及受教育者的成才、发展造成了重大损失。传统应试教育丧失了许多重要功能和价值,弊大于利,应给予否定性评价,但不是全盘否定,应采取扬弃方式保留其局部的有限存在。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考 试 课 堂 期 刊 软 件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学习宝库
热门推荐
·全国优秀培训机构
·中国教育网频道说明
·全国优秀教育机构推荐
·频道诚征兼职主管/主编
·职业、职称考试网络课程
·08年全国各地院校招生就业展
·08年全国各地院校招生计划展
·08年中国各地艺术院校推荐
·08中国**省十强中学评选展示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