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上旬,记者随中央、省市新闻采访团驱车在常州、镇江等苏南市县采访,感受着充满活力、领跑全国的江苏职教,感受着职教与我省经济发展的精彩互动。
银领人才的“摇篮”———
走出6万名高技能应用型毕业生
走进国内一流的常州高职园区,一座座风格独特的现代化建筑映入眼帘。这是我国第一家以高等职业教育为显著特色的大学城,由一所本科院校———江苏工业学院和五所高职院校———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进驻,规划学生人数8万人,现在已有4万名学生入园学习。
“六所学校共同培养一名学生”,常州高职园区的教育创新模式令人耳目一新。在这里,实行学分跨校互认,学生跨校就读,教师跨校互教,多校共同培养一名学生。这里走出的毕业生至少拥有学历文凭、职业资格证书和计算机、外语、汽车驾驶五种证书。高职园区学生6万人,就业连续三年保持100%,部分专业学生提前两年被预订。
在常州高职园区的东面,一个现代工业中心正加紧建设。常州教育局副局长杭永宝告诉记者,这里将形成数控技术与机械制造、汽车维修技术、纺织技术与服装设计、电子信息技术与制造业信息化、影视动画设计与制作等20个有特色的工业训练中心,还将建成6万平方米的大学科技园区、2.5平方米的声学研发中心、2万平方米的社会培训中心和生活配套设施。同时规划建设国家级示范软件园和近18万平方米的产学研园区。
高职人才培养两个“零距离”:
与企业零距离、与岗位零适应期
“和佳班”、“富深班”、“联创班”……记者来到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这样的班级引起了我们的好奇。这些班级都是与企业联合办学,学生上课都是在机房和实验室,学习的环境和氛围更像是“在工作”。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史国栋说,高职院校办学要以就业为导向。我们以企业“订单”为导向确定教学目标,实施教学计划,教学与实践过程由学院与企业共同完成,这样,既有利于学校专业设置,又可为企业培养合适的人才。
在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流体实训中心,同学们头戴安全帽,身着蓝制服,在完全“真实”的操作环境中上课,学习离心泵的开停以及流量调节。学院的颜惠庚院长告诉记者,这一环境是和企业完全相同的,只是缩小了而已。老师在这样的环境中故意设置一些障碍,让学生设法去排除。和企业岗位的“零距离”教学,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到企业后可立即上岗。
“我省职业教育的母机”———输送出1.2万多名“双能型”师资
记者来到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这是我省唯一一所以工科为主,具有鲜明职教办学特色的省属本科院校,是江苏省职教师资与管理干部培养基地的科研和信息中心,被誉为“江苏职业教育的母机”。校党委副书记朱爱胜告诉记者,学校大胆创新,不断优化“双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办学20多年来,已为社会输送了1.2万多名“双能型”职教师资和各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全省各类职业学校培训教师2500多人。
学校创造性地实行了“三证书”(学生毕业必须获得毕业证书、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和教师职业基本技能证书)毕业制度,形成了学术性、技术性、师范性三性融合的办学特色。近五年来投入实验室建设经费5000多万元,先后建起了通信新技术、现代制造技术等50多个实训中心及实验室。还合办了中德国际学院,形成了“2 2”跨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另外,常柴集团等80多个教育、生产实习基地也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