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经教育部批准,西安邮电大学与英国斯泰福厦大学合作举办“电子信息工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本科教育项目。办学6年来,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知识为基、能力为重”的教育教学理念基础上,提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理念的优秀工程师(Extraordinary Engineer with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Innovativeness,即I2E)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强化人格素养、注重协作能力、开阔国际视野、突出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构建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相融合的电子系统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建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国际化教研团队;建设多门适合项目的“金课”;形成“学生为主,教师引导,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探索外籍教师管理模式;创建“家长关爱学生、导师指导学业、导员疏导心理”三位一体的学生管理模式,实施专门化、精细化管理,有力保障了教育教学质量,在地方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较好的经验成效。
2019年7月,66名首届电子信息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毕业,就业率达96.96%,考研升学率达50%,为学校平均升学率的3倍多。其中17人赴英国爱丁堡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等国(境)外大学继续深造,16人被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国内大学录取继续攻读硕士学位,30余人在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国葛洲坝集团等大中型企业就业。2020届毕业生考研升学率达56%,一名本科毕业生获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赴英国卡迪夫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200余人次。
课程构建与教学方式:以需求为目标,以应用为导向

表1:课程模块设置分布
根据电子信息行业和地方经济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按照“强化人格素养、注重协作能力、开阔国际视野、突出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将学科知识体系与地方经济需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电子信息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注重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相融合,依据电子信息工程的核心知识构架,构建涵盖科学知识、科学技术、人文培养、表达沟通和实践等五方面的课程体系,加大选修课程和英语课程的比例。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爱好,选择不同课程模块学习,重构个性化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终身学习等5项专业技术能力和7项非技术能力的培养与人格养成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在核心知识构架基础上,将课程模块进行划分(见表1),通过研究课程间的关系,规划出7类专业核心课程群(见表2)支撑智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方向。

表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群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学生演讲与教师点评相结合,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使学生知识内化为素质、外化为能力。针对实践性强的课程,以项目为驱动,引导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培养创新意识,拓宽学术视野,提升工程能力,形成“学生为主,教师引导,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通过积极改革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式、翻转课堂、启发式教学等方式,以MOOC/SPOC授课方式讲授18门次核心课程,使学生课程考核成绩平均提升5-8分。
在考核方式上,引进英方方式,多元化评定学生成绩;加大过程考核比例,客观公正反映学生学习效果。理论课程采用课程报告、大作业、课程讨论、答辩、实验、试卷等多样化考核方式。实践课程根据教师的项目、学科竞赛等设置多个题目,同时也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定题目,学生可以分组或者独立完成题目,教师结合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其报告、答辩、实物演示等确定课程成绩。
在班级管理上,通过小班授课,保证每个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针对实践性强的课程,中外双方教师会将自己的工程类科研项目分解为课题,将相关部分内容布置给学生,通过项目引导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将课程学习和实践统一到创新能力培养这一目标上,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实现教学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