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斯人虽去,风范永存;先生风骨,山高水长!世上痛失田家炳,世上处处田家炳。
■ 定 国
田家炳是谁?不要说偏僻山村的人,就是繁华大城市里,也没多少人说得清。可是,最近几天,这位7月10日刚刚去世的99岁老人被刷屏了,原来他是这么一个牛人,甚至是与你的家乡和你的父老乡亲那么关系密切的人。
这个牛人有多牛?看看这些就知道,他是广东梅州人,香港“皮革大王”,他更是慈善大家。1982年,他捐出自己的80%的财富,价值10多亿元的4栋工业大厦,成立纯公益性质的非牟利机构——田家炳基金会,将每年几千万元的租金收入用于公益。1984年,他将化工厂交给几个儿子经营,规定每年至少捐出工厂利润的10%于公益,并从此全身心投入到以教育为核心的慈善事业中。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捐助教育事业以来,田家炳在全国范围内累计捐助了大学93所、中学166所、小学41所、专业学校及幼稚园19所、乡村学校图书室1700余间。全国34省市区都有田家炳学院或田家炳中学。另在在海外3所大学设立奖学金,惠及华籍学子。教育以外的项目计有医院29所、桥梁及道路近130座。以“田家炳”命名的学校或学院遍及所有省级行政区,他因此被誉为“中国百校之父”。
这些数字也许枯燥,可在这些数字背后却是老先生一片教育报国的赤诚之心,不知要惠及多少莘莘学子,尤其是那些穷乡僻壤的农家子弟。
第一次听说田家炳,是因为在老家湖南浏阳有一所田家炳实验中学,而且还有一位老同学在那里工作,无形之中也就与这所学校一下子拉近了距离。这所学校是当地有名的中学,地处城里却又闹中取静,教学楼与学生宿舍都是按当地最高标准建设,体育馆图书馆等一应俱全,师资力量在全市更是数一数二,每年学生的高考成绩在全市都是名列前茅,一些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这里就读并以此为荣。尤其是对于一些农家孩子来说,能考上田家炳中学,那是家里祖坟开了叉(老祖宗保佑),不亚于考上大学那样荣耀。
对于山区孩子来说,有了田家炳中学,其意义完全不同一般。老家地处湘东山区,高中学校少,因此考高中比考大学还难,在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谁考上了高中,都会引来一片羡慕的眼光。偏偏我们又遇上了特殊的年代,正当读完高一准备上高二时,学校突然宣布,高中不办了,全班同学都懵了。校方称,这是县教育局的决定,停办乡办高中。后来,在同学们的争取下,总算复课,我们也成了那里最后一届高中生。
现在想想,没有高中,许多同学不可能考上大学,命运也许完全不一样。
对于山区孩子来说,读高中是多么重要的一件大事。可是老家属于革命老区,解决温饱是第一要务,无更多的财力来办高中,这时候,田家炳中学如同雪中送炭,解了教育资源短缺的燃眉之急。当时一位参加筹建的老领导称,1997年他们在深圳中英街一家茶楼见到田家炳老先生,会谈不到一个小时,捐建中学一事,老先生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1998年9月,一座现代化的田家炳实验中学就竣工招生。这样的速度,即使放在深圳经济特区,也算快速了。
现在富翁不少,可是像田家炳这样在商场叱咤风云成为一代“皮革大王”后,专心致志捐资兴教的人却不多。他富甲一方,却一生简朴,一双皮鞋穿十来年,袜子补了又补,到内地出席庆典,一只矿泉水瓶用了几天不丢。他没有自己的私家车,乘坐地铁,走路上下班。身价豪门,甘愿清贫,支助教育,慈爱仁心。他很少接受媒体采访,淡泊名利。当初,受助方想以他的名字命名学校,开始还不太愿意,后来人家解释,这样做是希望提倡一种文化,表示有某位华侨热心公益,还可以让受助学校之间建立起更好的关系,比如继续申请田家炳奖学金、主办校长论坛之类的活动等,他才勉强同意。
1997亚洲金融风暴后,田家炳的企业和田家炳基金会的收入受到影响,以至于出现捐款承诺难以兑现的问题。他低价卖掉价值过亿的别墅,然后把全部的款项投向了内地的几十所学校,而自己租用一个公寓楼作为新家。
田家炳说,要办好教育,必须先抓基础教育,因此他以捐资中小学为主,他曾在广东参加第三届全国田家炳中学校长论坛时表示:“我的学历低,今天与诸位谈教育,实在惭愧。但是,提高国民教育水平,是我毕生希望所在。中学教育是兴学育才的基础,而校长是全校的掌舵者,实在有望诸位努力。”
如今斯人虽去,风范永存;先生风骨,山高水长!世上痛失田家炳,世上处处田家炳。
(作者系文化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