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让就业绽放诚信之花
|
来源:梅州日报 2007-1-30 15:00:00 |
|
[就业随笔]
自高等学校扩招以来数量急剧增长的大学毕业生相继进入就业时期,使就业市场压力陡增。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不是积极应对,而是动起了歪脑筋。在当今的招聘求职大潮中,我们总能或多或少看到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存在的种种失信行为。
就某些用人单位而言,实际的工作环境、薪酬福利、培训机会等,往往与毕业生谈妥的大相径庭;明明大学本科毕业足以胜任的岗位却非要打着招聘研究生的幌子,实质上就是为抬高自己的身价;更有甚者,已内定了人选却仍大张旗鼓地摆出一副招贤纳士的盛大场面,让许多不明就里的应聘者白忙一场。面对用人单位如此不真诚的表现,某些毕业生也毫不示弱,伪造计算机、英语等级证书;虚假班长、学生会主席满天飞;自荐表中的学习成绩、奖学金状况、实习情况随意填写;不负责任草草签约又随意毁约。双方种种失信行为不仅造成了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不信任,也直接导致了就业市场秩序的混乱。
有人说,失信是一种教育缺失,也有人说,失信是用人单位盲目的人才高消费所导致的行为。笔者认为:这两方面的因素兼而有之。在学生受教育阶段,学校过多地强调应试教育,一味地希望每个学生尽可能得高分、拿奖学金,而忽视了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其实是当代教育的一种缺失。于是在没有硝烟的求职大战中,数载寒窗苦读的学子们丢失了本应珍视的诚信,从就业这个单一目的出发,尽可能创造一切条件赢得用人单位的欢心。供需双方的突出矛盾,也客观造成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失信的外部因素。毕业生逐年递增,给就业带来了巨大压力,有的用人单位还随意提高身价,做出种种不切实际的要求。而毕业生们就根本无暇认真考虑买卖双方彼此是否合适,只能盲目地绞尽脑汁甚至不择手段地包装自己去迎合用人单位的需求,于是失信行为就产生了。
面对用人单位、毕业生双方的失信行为,笔者认为,作为用人单位自身应不断改进、规范内部管理人事制度。作为毕业生,也应加强修养,诚实守信。同时,有关主管部门也应尽快配套出台严格的规章制度及综合保障措施,建立相关仲裁机构,加强舆论监督的力度,真正使供求双方在平等诚信的条件下相互选择合适的对象,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更规范、更文明的就业市场! |
|
|
 |
热门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