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吕晓艳
今年双城市希勤乡裕勤村孩子们的寒假与以往有些不同,那就是村子里假期回来了大学生。初中生们每天都乐得合不拢嘴,因为他们小学从来没有学过英语,这回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随时向“老师”请教了。与请家教不一样的是,这个老师是免费的。她就是去年通过本报呼吁以后,获得资助顺利走入大学校园的受助大学生李英杰。
把外面的世界讲给孩子们
8日,记者来到李英杰的家。低矮破旧的土坯房,用家徒四壁来形容她的家一点也不过分。穿着红色羽绒服、戴着眼镜的李英杰正在给村子里的3名初中生讲英语。
去年夏天刚以591分的好成绩考入长春理工大学的李英杰对记者说,放寒假时她没有选择马上回家,而是先在学校打工,攒点下学期的生活费。回到家之后,她立即每天为村里的孩子补课,为乡邻讲述外面的世界。
每天早晨8时,村子里的孩子们都会到李英杰的家里补习功课,一补就是一天。李英杰的家只有一间屋子,为了方便他们补习,一个学生家长腾出了自家的一间房,做了一块小黑板,借了几张桌子和几把椅子,李英杰成了8个孩子的老师。每天她都会挑出学生们比较弱的学科进行集中讲解,个别学生有不明白的地方她就单独辅导。李英杰说:“我现在只能用仅有的知识传递爱心,把我在外面看到的、学到的讲给想学习的孩子,让他们知道知识的重要性。”
孩子们的第一个免费家教
看到村里来了记者,村里的老百姓都围了上来,村民告诉记者,村子里没几个大学生,李英杰是第一个本科生,也是第一个免费给村里的孩子补课的大学生。
初一学生刘洪高兴地说,现在他们学校只开了数学、语文和英语,哪科学得不好她就请李姐姐给她补哪科。另一名初中女学生说:“姐姐没给我补课以前,我一直觉得学习好不好无所谓,考不上高中就到城里打工,到饭店去当服务员。可姐姐告诉我们,知识可以让人开阔视野。我也要像姐姐一样,努力学习,将来考大学。”
一位村民介绍说,李英杰的家境很贫寒,母亲和哥哥都智力低下,父亲身体还有残疾。一家四口人全靠仅有的十亩口粮田来维持生计,每年的年收入只有2000元钱,没有劳动能力的父亲现在靠给村里的人写对联给李英杰攒一点生活费。
“家里那么困难,还免费给孩子们讲课,出去读过书的人想法就是不一样。”一位乡亲这样对记者说。
感谢关爱回报社会
李英杰说,高中时她每天的伙食费是1.5元,三餐只能吃主食,连咸菜都买不起。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她几乎不买课外学习材料。就在如此艰苦的情况下,李英杰仍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在得到通过本报呼吁的助学款以后,她更是激动不已。她说,读到高中毕业以后她最远只去过双城,坐火车来到长春以后,她头一次看到那么多高楼大厦,视野开阔了。
然而,刚开始大学生活的李英杰也胆怯过,她担心其他同学看不起她。但在知道她的求学经历以后,同学们非但没瞧不起她,反而鼓励她多参加各种活动。现在,她每周六会到孤寡老人那里帮助他们干家务,定期到单亲家庭给孩子们补习功课。李英杰说,学校还给她们这些特困学生提供了工作岗位,每个月会有五六十元钱的收入。
说到将来,李英杰满怀信心,她说:“我的未来会很有希望,我将来一定会找到工作。是社会帮助了我,所以我也要回报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