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执的应试惯性
位育中学高三学生王瑶华发现,班上的同学中做综合测试题的人数忽然增多,他们都在准备着复旦的笔试。
3月10日至4月1日之间,姚国超在学校里连开了3次动员会,并在3月19日复旦笔试考试之前,整理出了一份备考参考资料。
上面除了简单政策的介绍,着重罗列出笔试和面试中可能会提及的社会热点和政治热点,从超女现象、天价医药费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思考。
而在学生中,一股新的热潮是做综合测试练习题。
因为复旦要测试语、数、外、政、物、化、地、历、生和计算机这10门课的基础知识,位育中学高三学生王瑶华发现,班上的同学中做综合测试题的人数忽然增多,他们都在准备着复旦的笔试,“这些综合题,平时我们都不做,因为高考是用不到的。”王瑶华没有陷入综合测试的题海中,她只是着重温习了已放下很久的历史课本。
社会上对复旦自主选拔的批评也由此而起,认为“笔试+面试+高考”的琐碎模式增添了多重负担,致使学生陷入了更深的应试苦海中。
制度设计者郑方贤认为,给学生带来负担的不是改革,而是现有的高考制度。
而改革正是针对目前高考的弊端———中学教育严重的偏科现象。
“我们对笔试内容的要求是课目分布广,但要浅,要最基础的。”他认为,高中教育应该是基础教育,但现在的高中教学背离了基础教育,形成了长久的偏科的应试教育。
为了应对“3+x”的高考,高三教学中就分化出了许多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生物等专业班,这样能更好地完成关于“x”的考试。
位育中学物理班高三学生王漪(化名)说,选科是在高二下半学期进行,她讨厌化学,选了物理后,她就可以不用再上化学课了。
“复旦不需要偏才。”所以笔试要求学生掌握10门课的基础知识,“我们希望能发出一个信息,高中教育就应该是全面的基础教育。”
但在改革的整个过程中,郑方贤感受到了强大的应试惯性。
他听说有一位家长,4月1日从早到晚守在考试大楼外,等候每一个走出面试考场的考生,用录音笔记下他们的考题,回去准备。他的孩子要在第二天参加面试。
其实那些口试题目好多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郑方贤举例说,一道题是问学生,“你所住的社区有多少个理发店?”而回答10个、15个等确切数字都得不到分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