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1日,上海交大举行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咨询会。
王瑶华没想到自己会赶上这样一次改革试点。
4月1日,愚人节,她斜穿整个上海,奔赴复旦大学参加该校面试。第二天,她到上海交通大学参加另一场面试。
吸引这位高三学生的,是“预录取”的前景:只要通过面试,她要做的,只是选择哪个学校更适合自己,而不用再担心6月举行的高考———在今年两校的“自主选拔”招生改革中,高考成绩首次只成为录取的一种参考。
媒体将这次改革称为高考的“破冰之旅”,在考生能够同时报考两所名校之外,更引人关注的是,高考的决定作用首次被远离,高校能够以自己的标准选拔学校需要的学生。
“阻力很大。”复旦招生办主任郑方贤说,他在不久前遭到不少网友的声讨,认为复旦的自主选拔标准存在着不合理。事实上,自这两所高校的试点方案公布起,争议就从未停息过。
谈到自主选拔,郑方贤还是会笑得很兴奋,“这很有意思。”他具体设计了复旦的自主选拔标准,他知道在这个制度设计中蕴涵着什么,“它会改变很多东西,”对高校、对中学教育,乃至对整个高考制度都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