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书店 交友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题 >> 综合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压制人格成长 中国高考以残酷闻名令世界感慨
来源:中华网教育     2006-6-14 8:34:00
 

  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陈志武说,他刚刚看到一则新闻,说中国七成高考学生为提高成绩而服药:“这说明他们承受的压力太大了。通过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只能是某个专业的机器人,而不是健全的社会人。”宋永华教授也说,在这种压力下追求升学的过程,造成这代人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一些大学生失恋或遇到小挫折就自杀,反映了他们心理的脆弱。

  高考也有它“刚性的公平”

  尽管有种种弊病,但接受采访的不少学者也认为,作为一种施行了多年的制度,高考的存在有其合理之处。宋永华教授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大背景,就在于中国高等教育资源的短缺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新加坡教育界一位人士也认为,因为人口多,中国高考的竞争激烈是很难摆脱的实际国情。他介绍说,跟亚洲许多国家一样,新加坡的教育也是典型的“精英教育”。与中国不同的是,新加坡在中小学就实行分流制度,学生们根据考试成绩的优劣,分为几个等级,小学时的分班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着人生走向。他说,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能够重点培养优秀学生,普通的学生可及早学习一技之长,但相比之下,中国的高考更人性、更公平,因为18岁是更成熟而有能力决定自己命运的时期,过早的“分流”,对学生的心理易造成不良影响。

  陈志武教授认为,中国目前的高考制度之所以难以改变,是由中国的现实大环境决定的。因为目前中国社会的诚信度不高,公办大学受监督的程度不够,所以一旦放开高考制度,降低分数在录取中的重要性,就很难避免徇私舞弊、弄虚作假或通常所说的“走后门”的情况。高考的分数线虽然很“刚性”,照顾不到考生的方方面面,但毕竟这是一个可以严格遵循的“标准”,给来自不同家庭、不同背景的学生带来了可贵的“刚性”的公平竞争机会。

  阿齐兹教授说,中国的高考制度尽管很残酷,但从另一个角度说,中国学生往往会珍惜这样来之不易的机会。埃及学生进了大学后就是在“混日子”,相比之下,中国多数大学生真是在学习的。

  比别国更多的升学就业压力,独生子女家庭的焦虑,以及传统的金榜题名的情结,这些也许都是造成高考这项制度在中国长盛不衰的原因。宋永华教授说,其实,要改革高考制度,首先应该改变整个社会对人才评价的标准。这得从根上做起,首先应着眼改变中小学的教育制度和理念,致力于培养有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自信的、对自己和社会负责的人,从而彻底摆脱追求升学率的怪圈。

<<上一页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焦 点 事 件 人 物 评 谈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最新快讯
·广西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省教育厅要求培训机构教育…
·石家庄市教育局公布第三批…
·玉溪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伊州区多举措助力大学生就…
·大学生就业容易了,教育部…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印发…
·“职教高考”将建立,中职…
·教育厅新规之下,高考难上…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