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了校门是老师出了校门泥瓦匠
很多男老师穿的是破旧的拖鞋,中午吃1—1.2元的卷煎饼。卷起裤腿,有的老师下矿干活时落下的伤口还没完全好。进了校门是老师,出了校门是泥瓦匠、修理匠。这样的老师,比比皆是。
南横山小学现有11位老师,9位公办教师,两位是每月领300元的临时代课老师。在校生220人,来自周围5个自然村。
这几年,苍山石膏开采加工业发达,仅兰陵镇就有石膏矿井19座,石膏深加工企业18家,石膏板材加工户1200多家。下矿打工便成了一些男老师的节假日工作。其中南横山小学节假日下矿的老师就有4位。
王伟老师1984年参加工作,在教学一线耕耘了22个春秋,每月工资500元。“可怜吾辈温饱问题还没解决,油盐酱醋菜还用不周全。”他感叹道。腿伤未愈的他描述自己初次夜下石膏矿的心情,“心惊胆寒,如进鬼门关”。“那可是260米深的地下!”他说,“一个班8个小时下来,腰酸背痛、四肢无力、呼吸困难,收入35元。”回到家,老婆心痛地说:“咱不挣这个钱了。”王老师咬牙回答:“我不能让孩子讨饭上学吧!”
王老师住的也是3间危房,房梁坍塌、墙体倾斜、屋顶漏雨。他说:“眼看左邻右舍盖起了新瓦房,自己却无能为力,我何时能像县城的老师一样,住上瓦房、楼房?”
“长大贵贱不当老师”
“我说自己一个月就挣五六百元钱,学生们笑话我说读大学有什么用!”农村初中向城二中的一位老师一边吃着1.2元的煎饼一边说,“学生觉得上学没意思,老师生存状况是影响学生的原因之一。”
受经济大潮的冲击,农村教师经济地位的下降带来了他们社会地位的低下。老师们向记者介绍,人们不尊重老师,不把孩子上学当回事,打骂、侮辱老师的事情时有发生。很多农村老师都讲述了面对学生、孩子询问自己的收入时,自己的尴尬处境。一些老师的孩子直言:“长大贵贱不当老师。”
“这种不合理的分配制度,给在农村工作的教师带来了极大的身心伤害,严重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也导致了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滋生:有条件的托关系、走后门,花钱调到县城学校;没门路的投奔私立学校;投路无门的,是那些占农村教师80%的中老年教师。但是,他们快撑不住这片天了!”兰陵镇南横山小学的校长王中军说。
由于近几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难以保障,公办学校除收取杂费外,生均公用经费投入几乎是空白。有的学校桌凳破烂不堪,门窗损坏严重,电教设备几乎是空白。
“农村学校还不如村委会,他们配上了电脑,而我们连电视机也没有。”
王中军校长所在的南横山小学,校舍1996年建成,七八年没有投入经费。学校惟一的电教设施是一台老式录音机。教室里都是三条腿的凳子,学生们像搭积木一样让它们彼此互相支撑,稍一动就会散倒在地。
在苍山,私立学校发展迅速,像一个兰陵镇就有3所规模很大的私立学校。一方面,一些年轻优秀的老师纷纷加盟,另一方面,很多家庭条件好的农民也在把孩子转入私立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