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离我们有多远?如果在几年前,还可以加上一句:是不是课本外的东西,就可以不关心?不过现在这句话不合时宜了:近两年来,教育部出台了关于“预防艾滋病”的一系列文件,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确保学生关于预防艾滋病教育课时。亲爱的学生朋友们,不知道你们曾否近距离接触过艾滋病患者、艾滋病毒感染者,但无论如何,他们现在已经走入了我们课堂。
但在这种情况下,一位学生家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情绪激动地说:“我的孩子才上初中,很纯洁,请老师和学校不要教给她这种东西!(指预防艾滋病教育课)她还是小孩子,太早了!”
家长的话发自真心,这对艾滋的严重误解却越发令人痛心:让我们睁大眼睛看一看我们身边,艾滋病魔已经走近,全国首家开办少男少女门诊的北京 第二医院医生邓军曾说:“在全世界,每天都有1600名15岁以下的少年儿童感染艾滋病,这是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很多人都用‘暴风骤雨的前夜’来形容艾滋病在中国的传播情况。作为家长,一定要转变性教育观念,不要认为你的孩子还小,不让他们接触这方面的知识。现在的状况是,我们在与不良网站、黄色光盘和非法出版物争夺孩子。如果让他们从那些渠道获得了不正确的性知识,再想纠正就晚了。”
的确,再不纠正就晚了。事实上,随着艾滋患者里面学生群体的连年增加,今年已经有报道称:大学生如今已经是艾滋病高发群体了,不管这个称法是否失之于偏激,但至少从侧面反映了:由于当今性的开放与防艾知识的薄弱,艾滋病早已走进了象牙塔。
而且,和艾滋病魔比起来,更可怕的是人们对这种疾病的恐慌、歧视与漠不关心。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认为:在与艾滋病的斗争中,儿童与青少年是一个被忽略的群体。不仅国际国内的艾滋病政策讨论中没有给予这个群体足够的重视,儿童青少年甚至不能得到最基本的治疗和预防服务。这两个联合国机构指出,由于艾滋病所带来的沉重代价,数以百万计的儿童失去了父母、兄弟姐妹、学校、卫生服务、基本保护,以及其他很多童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在艾滋病已经渗入社会各个群体的今天,预防艾滋少不了我们学生青少年。
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应该做到的: 1.具备相关知识 2.关心艾滋病的问题; 3.关心被感染者和受影响者; 4.自我保护。
艾滋病,离我们青少年儿童并不遥远。今天,人们对艾滋病还存在着大片的误区,从而滋长着不利于防艾的产物。我们青少年——历来变革的生力军,加入到防艾、抗艾的队伍中,不啻于为预防工作打开机遇之门——让我们每人都献出自己的那一份力吧,在与歧视和羞辱做斗争方面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让美丽的红丝带飘扬在蓝天下的每一个角落。
附:在我国与艾滋病做斗争、为儿童提供保护和关怀-正如世界其他国家一样,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1.所有的青少年都需要充分了解关于艾滋病的基本知识-病毒是如何传播的以及如何自我保护;
2.母亲及其子女必须能够获得预防、关怀和治疗方面的服务,从而有效地阻断母婴传播的渠道;力争确保母亲存活,使其子女不会成为孤儿;力争确保感染艾滋病的儿童存活。
3.重点关注:减少歧视和羞辱。在中国,对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属的歧视和羞辱是预防、关怀和治疗工作的最大障碍。在它的影响下,人们不愿意接受艾滋病病毒检测,因为他们害怕如果被发现是感染者,就会失去一切(朋友、家庭、工作、住所等);他们会认为“只有行为不检点的人才会得艾滋病,我不会得”,因此不采取任何保护措施。
■相关专题:遏制艾滋,履行承诺-2005中国青春防艾白皮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