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背景:自6月中旬起,北京市大兴、朝阳、海淀等区近30所打工子弟学校相继收到关停通知,涉及近3万名学生,很多家长只好将孩子送回老家。长期关注打工子弟学校发展的一位公益律师说,当前北京还有100多所不符合办学标准的打工子弟学校。对待这些学校,不同区县采取了不同的监管政策,但陆续关停、分流学生是一致的政策方向(8月16日新京报)。
秋风:一群孩子,仅仅因为他们的父母在城市里没有户籍,而他们的身份比较卑贱,就无法获得跟随他们的父母一起生活、在同一城市接受教育的机会,让他们在没有父母陪伴与无学可上之间进行残酷的抉择,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任何一个社会,都是其教育制度、财政制度的耻辱,也是对其法律、人心的伤害。一套制度或许可以找出各种现实的理由,不平等地对待孩子的父母,但不平等地对待孩子,任何人也找不出任何站得住脚的理由。
新京:有关部门还在声辩,它们针对的不是学校,而是在拆“违法建筑”。我们从不否认政府有拆“违法建筑”权,但即便因为安全原因,确实要把一些严重不合乎安全规范的学校拆除,为何不能先做好安置,再行拆迁?暑假将近两个月,有充分的时间安置学生,为什么不早做计划,以致出现“开学了无学可上”的现象?
时言平:打工子弟学校在夹缝中兴起,正是民间力量成长的表现,尽管其中可能有动机不良者非法谋利,但并不代表着它就是洪水猛兽,只要法律规章的引导和匡正能保证其纯粹性和公益性,那么对于保障打工子弟的入学权利,打工子弟学校的存在有益无害。
王石川:作家雨果说:“多建一所学校,就少建一座监狱。”马克·吐温也说:“每关闭一所学校,你就必须开设一座监狱。”让适龄孩子读书,接受完整的教育,他们才能学有所成,起码有可能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公民,而不至于走入歧途。这样的道理,相关部门不会不懂,为何非要拆掉打工子弟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