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丁生(现为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学生)
〔下篇〕两位中国高中生代表的说法
我们有我们的优秀 崔佳(现为清华大学法学院学生)
关于那次活动,我不想用任何花哨的语言来点缀它,也不想用任何主观意识很强的话语来描述它,只是客观的记述。 我们在正式入选之前参加了类似面试的考试,参加面试的人似乎很多,所以分了几个不同的时间段来进行。之后的事情就取决于自己的表现了,根据自己的表现再确定最后的入选人名单。 在定好人员名单以后,有幸被选中的我们便找时间坐在一起聊天,以促进相互认识,相互了解。在大家的交谈中,发现真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很强的性格,但是却不张扬。起初的仅仅是碰面而已,因为当时的活动环节还没有定下来,我们要与美方学生一起拿到活动的环节表,这样才比较公平。 拿到活动环节后,大家就开始很激烈的讨论。每个人的思路是不同的,但是每个人真的很渴望把活动做好,因此矛盾是必然的,很多时候,为了方案的制定我们还吵过架。我们常常都要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妥协。比如对如何援助世界贫困儿童的计划,有人说从总体方面入手,比如对水的供应,医疗的供应等等;有人说从不同区域入手,比如说分为东南亚、非洲的援助等等。我们在权衡以后选择了后者,比较实际而不空泛。援助计划的开篇介绍我们也构思了很多,最后认定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开篇,以显示与美方的不同。 大家把自己的特长全都用上了。相信看过的都知道,中间有古琴,钢琴,长笛的伴奏。主题歌也是我们自己完成的。整个活动完全是依靠我们12个人的努力来完成的。 也许有人对我们的表现不满意,但是我却认为我们真的努力过了,没有什么好遗憾的。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12个人能够完成所有的工作:大家的相互了解,分工的安排,计划方案的选定,计划资料的搜集,LOGO的完成,主题歌的编写,特长的练习与活动的结合,有特色的自我介绍等等。我们都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实话说,那时的我们还都是孩子,我们能完成到这样的程度,真的已经不容易了。 许多人的评价难免过于主观和偏激,但是既然“对话”选中了我们,而我们都努力过了,便没有什么好抱怨、好遗憾的了。
这是我成长中的重要事件 李丁生 (现为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学生)
2005年高考完的暑假,是我18年来最长的一个假期。 八月的一天,我的母校清华附中的一位老师通过电话联系到我,和我说起了这件事情并通知面试的时间和地点。一同参加面试的还有5个同龄人,其中就有后来一起做节目的黄宇兴(编者注:现为清华大学学生)同学。面试程序很简单,导演随意找了些话题和我们聊了聊,结束后要了联系方式,说有结果后会联系。大约一个星期之后,央视的工作人员通知我和另外几名同学见面。有三位同学是在节目录制前几天才到的北京。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在央视的办公室里的讨论才是最令我开心和受益的部分。 我们当时倾注心力最多的是最后一个援助贫苦儿童计划。记得前面三次集体讨论的话题全部都是这个环节,每个人回到家里之后继续查资料,写计划。因为时间紧迫,夜里经常熬到2点多钟。我们为一种方案的可行性争论过,为一种行动的合理性讨论过,为如何使得这个计划顺利实施并坚持下去绞尽脑汁。经过大约4天的共同努力之后,一份完整但不够详尽的计划书交给了节目的主编。 计划书涵盖了早期(1年内)的宣传工作、初步的筹集资金工作、初步的征集志愿者工作、援助机构的初步建立工作;中期(5年内)的深入宣传、与政府机构和企业单位的沟通合作、机构的发展深化、机构如何维持正常的运转和发展、对当地的儿童进行教育和帮助;后期(5年以后)的各方面深入、稳定等一系列工作。 主编看过之后说:“你们的这份计划很详尽,很细致,也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我们这期节目要做的生动一些,要是你们照着这份计划书每个人念一段的话效果不会很好。你们再改改吧。”我们的第一份计划书就这样被枪毙了。时间不等人,没有休息,我们删除了第一份计划书中很多较为细致的内容,添加了一些煽情的话语。主编再看后告诉我们形式还是不够多样,要求再来一次,并且告知我们美国中学生希望将这个环节变为援助世界计划。于是,在第三份也是最后在节目中使用的计划书中,我们添加了配乐朗诵、大段大段的煽情话语,而具体的实施方法则缩成概括性的几句话放在最后。看着最后放在台面上的“成果”,说真的,我挺惋惜的。 真正到了节目录制间,我才第一次看到那12位总统奖的获得者。想来他们那几天也一定同样辛苦:在北京参观游览交流访问的同时,还要为这个节目做一些准备。在选择古希腊神明青睐的环节上,美国中学生或选雅典娜代表的智慧或选阿波罗代表的真理,没有第三种选择。说实在的,这两者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重叠性。或许是为了让节目不太单调,主持人把智慧和真理的问题留给了美国中学生,权力的问题给了我们。 我还记得选择真理的杜月(编者注:现为北京大学学生)说到自己其实很想选择财富,原因无它,在她在野外观察研究白头叶猴期间,深刻感受到了由于经费的缺乏,我国对于珍稀动物的保护是何等的无力,她希望她自己、她的国家能够有足够的财富去保护这些随时都可能灭绝的物种。 整个节目的录制最后在双方互赠礼物中结束,正如导演和主编所说的一样,这次节目不是一次对抗、比拼,是一次交流、了解。整个过程没有火药味,有的只有和睦的言语和会心的微笑。 参加这次节目的录制,给予我最多的是和优秀的同龄人一同合作的经验,在合作中我们互补有无,交流学习。我忘不了另外11位同学的认真负责、幽默开朗、深刻见解。无论怎样,我相信这都会是我成长中的一个重要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