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高中生《对话》节目现场
李丁生(现为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学生)
〔上篇〕新闻回访:中美高中生优秀代表的一次“颠峰”对话 2005年8月的暑假里,12名美国应届高中毕业生,应邀从大洋彼岸来到了中国的北京。他们都是当年144名“美国总统学生奖”获得者中的一员,已分别被哈佛、耶鲁、斯坦福等许多世界级的著名大学录取为新生。在美国,“总统学生奖”的获得者不仅是高中生的优秀代表,更是被誉为“美国未来社会的精英代表”。 同样的时候,中国的高中毕业生们,也刚刚结束了“硝烟弥漫”的高考之战,正在等待翻开人生历程中新的一页。而每年的高考,我们也会涌现出许多自己的优秀高中生代表,比如那些“高考状元”们,那些被众多高校争相抢夺的佼佼者们。他们的成绩,他们的智慧,他们的才情,都会在这个夏天里成为经久不衰的话题和榜样。 无论哪一种“优秀”,都是在一定的评判标准之下产生的。虽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高中生,但是因为置身于不同的国度,不同的价值理念,不同的教育方式,不同的文化背景,“优秀”的评判标准也一定会有各自的不同。然而,同样的青春年华,同样的成长阶段,同样面对的世界和未来,又使这种“优秀”的比较成为一种真实的可能和期待。 假如,让中美两国高中生各自的优秀代表进行一次“颠峰对决”,他们将会有怎样的一次激情碰撞?又将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一种“青春震撼”?12名美国优秀高中生的到来,让这种假设成为了一种现实的可能。 随着他们的到来,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向全国2005年应届高中毕业生发出了“优秀代表”的征集通告。最终,12名幸运者从众多报名者中被挑选出来,组成了“中国方阵”。他们分别是被清华、北大、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等中国著名高校录取的新生,无论成绩、才艺,还是个人综合素质,作为中国高中生的优秀代表,当之无愧,货真价实! 2005年8月底,一场名为《两样青春 同一世界》的中美优秀高中生的“颠峰对决”,在中国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的演播现场拉开帷幕。然而,这场原本让人充满期待的对话,呈现在中国无数不同型号的电视机屏幕上的却是同样的一种倾斜角度:在“对决”中,两国高中生显示出了巨大的差距,中国高中生代表方阵差不多就是全面败北!一时间,感叹声、斥责声、反思声、失望声此起彼伏。 这是一次“立足现在,面相未来”的对话。 本次《对话》共分为四个环节,每个环节精选一个主题和问题,连在一起就涵盖了高中阶段这一特殊时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面对的诸如价值、责任、烦恼、未来等许多重要话题。应该承认的是,这些话题的设置都科学而合理,既能保证双方有比较全面的自我展示,又为他们留下了广阔的创意发挥空间。
我们真的失去理想和信仰了吗? 《对话》开始的第一个环节,是一个关于希腊神话故事中“神”的选择。 在人类文明漫长的传承岁月里,古老而美丽的希腊神话,一直滋养着我们的心灵。那些无所不能的“神”,已成为代表我们人生价值选择的一种符号。 太阳神阿波罗——代表真理 众神之神宙斯——代表权力 冥界之神哈得斯——代表财富 爱神维纳斯——代表爱与美 智能女神雅典娜——代表智慧 在列出的这些神话人物里,由中美高中生按照各自的人生价值取向,选择在即将开始的四年大学生活里最想得到哪一位“神”的青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