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PK课内
——名目繁多的辅导班会继续火起来吗?
自主选拔之后,是否会激起新一轮考证热、竞赛热?
可能性非常大。江冰听到朋友的女儿捧着市三好学生奖状、钢琴8级证书以及市英语竞赛等厚厚一叠奖状、证书,到复旦面试且“得胜还朝”之后,又目睹着同事“小升初”的孩子这几天背着各类证书赶场子一样奔波于各所“名校”,心情沉重地回到家,对着正沉醉于围棋黑白世界里的小学二年级儿子一阵叹息:明天咱赶紧去报个少儿剑桥英语、数学兴趣班,否则,到时候,别人证书一大堆,我们拿什么来证明自己的“素质”啊?
据统计,上海孩子小学时都上过至少一个兴趣班。各种竞赛班,即使在“奥数班”被叫停后,也依然改名换姓地红火着。以钢琴考级来说,几乎每年都有约3000个孩子参加。至于一些名牌初中、高中,针对小考、中考招生开办的各种名目繁多的“迎考班”、“小五班”,更如雨后春笋。
实际上,复旦、交大自主选拔招生的消息刚一发布,“自主选拔录取综合复习材料”、“自主选拔录取面试辅导班”随即亮相上海培训市场。尽管复旦与交大三令五申不搞培训,不让能力模式化,但据了解,这些辅导班依然红火。明摆着,要拿到名校的测试资格,首先要有各项“能力证明材料”、“获奖证书”、“特长证明”,否则,在激烈的竞争面前,就失去了先发优势。
更有一些媒体和社会培训机构在广泛搜集问题,准备汇编成册,盯着明年的考生市场。尽管,如考官所说,大部分考题都是情境设置,个性化提问,无法准备,然而,依旧有不少培训机构看好这块“市场”。
很多人担心:刚刚试点成功的自主招生,会不会在扭曲的应试心态与应试经济下陷入尴尬?
而江冰更困惑:毕竟复旦、交大自主选拔各300个名额,高考依旧是主流,而依照这个招生“双轨制”,还得“课堂课外两手抓”,孩子的负担岂不更重?
不过,准复旦生、松江二中的杜晫,也许可以给更多“无证上阵者”们以信心。他申报复旦的材料里,只有一张三好学生证书。他的家人、同学,都曾担心他会被那些证书累累的竞争者们当场PK。但结果是,杜晫PK了不少奖状与证书。
“我不觉得有很多证书的人在选拔中会有很大优势。”这位身高1.8米、不善言辞的大男孩在面试中给老师留下了“诚实、善良,有思维能力”的印象。“教授们似乎更关心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在面试中我们交谈更多的是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对责任感、科学精神以及自学能力等的认识。”而引发教授兴趣的,则是材料里关于杜晫小时候曾经协助母亲编写过一本《物理世界漫游》的科普书,以及自荐信中一段杜晫对责任感的认识。
面试过他的考官说,“证书”虽能从一个方面反映能力,但是,未必能证明你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复旦大学宣传部周晔提供了另一个比例:“在预录取的291名同学中,差不多有1?3的考生并没有各类证书。”
这或许是一种风向标。不过,风向标到底能起到多大作用,应试教育到底能否被素质教育替代,还是一个疑问。
原载《人民日报-华东新闻》(J-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