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免费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解读】
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
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宇说,因为高校扩招,越来越多的家庭希望孩子上大学,所以上普高多,职高少,但有一种孩子不适应目前这套应试教育,他可以通过职业教育实现成功发展,还有就是家庭困难的孩子,也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群体。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是为了提高其吸引力。让更多的孩子,尤其是农村中贫困的孩子加入职业教育。另外,在纲要中提到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北京教科院副院长吴岩说:“当前,职业教育与企业、社会之间存在‘两张皮’现象,学校很积极,企业不够热情,合作更多是靠感情。这样‘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情况不利于职业教育发展。”他指出,应通过立法解决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问题,给用人单位提供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让企业在合作中得到应有的利益。
吴岩指出,还要着力解决职业教育的师资问题,要解决教师资格准入问题,实现“双师型”。
此外,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人才力度。支持各类学校积极参与新型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幼儿园收费
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实行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财政补助。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和收费标准。建立幼儿园准入和督导制度,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
【解读】
制定学前教育办园和收费标准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秘书长王化敏说,这是政府第一次提出学前教育的“普及”,意味着政府将更多承担起学前教育的政府责任。过去一直提“提高学前教育的入园率”,未提过普及的问题。
普及的提出体现了政府要在学前教育领域实现教育公平。王化敏认为,无论是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还是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都要求政府要把更多资源投向学前教育。对于公办园,政府要在现有的情况下增加投入,特别是要在公办园的建设中充分考虑到低收入家庭子女受教育的问题,重点考虑低收入家庭和农民子女受教育问题;民办幼儿园政府也要扶持,包括资金支持等。
北京今年已提出加大政府对公办学前教育设施建设的投入,改扩建30所公办幼儿园,增加12000个学位。北京还将积极改善农村乡镇中心园办园条件。另外,北京市今年将研究制定家庭经济困难幼儿的入园资助政策,通过减免学费,给予补贴等方式予以资助。
●学生减负
各级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统筹规划,整体推进。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
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各种考级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解读】
考级竞赛成绩不得做入学依据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减负”关键要对学生的负担正确理解。造成学生负担的原因的确与考试制度有关,但与教学方式和学习内容也有关系。如果考试和学习的知识需要死记硬背,学生负担就会重。如果考试着重考察能力,学习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学生不会感到负担重。
东城区丁香小学校长郑智学认为,学生的负担来自哪里是因校而异,因人而异。从孩子角度,多数孩子都感到负担重,因为孩子是所有负担的承受者;从老师角度看,不少老师并不认为负担重,因为很多小学会对教师给学生的课业负担进行监控和调整。从家长角度看,家长虽然一直抱怨孩子负担中,但却不断给孩子报各种课外班。事实上很多孩子的负担来自课外,对于学校而言,课内减负遭遇的是课外增负。而客观上,由于教育不均衡,也客观造成升学压力而导致学生负担过重。
●教师工资
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补贴标准,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
【解读】
保证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
对于教师待遇问题,特别是农村教师待遇问题,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有关专家提出建议,认为农村教师不足的原因之一是农村教师编制标准偏低。现行的编制标准城乡划一,明显轻农村重城市。而农村需要更多教师,但在编制上没有反映这一需求。许多农村地区由于财力薄弱,往往不能足额配置。建议提出,在条件具备时,可考虑根据西部地区、山区、牧区等的实际情况,细化这一标准,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出发定编,而不是全国“一刀切”。
对于教师工资问题,建议通过制度创新保障农村教师工资。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县,分别实行以中央为主、以省为主和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体制:全国约1/3人均财政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县,县财政有能力担负起农村教育的各项支出,可继续实行“以县为主”的体制;人均财政收入低于全国水平、位于经济较发达省份的县,可考虑实行“以省为主”;人均财政低于全国水平的县,又位于经济欠发达的省,应采取“以国家为主”的管理体制,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承担这些地方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真正解决这些地区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问题,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国家级贫困县。
●教师职称
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国家制定教师资格标准,明确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探索在职业院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
【解读】
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职称
甘肃会宁县太平中学(初中)教师黄志龙认为,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对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有很大好处,这可以促进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与此同时,完善教师退出机制有利于避免一些教师在评上职称后就不思进取,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建议对教师资格要每隔3至5年重新审查一次,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