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过去一直被人们戏称为温岭的“西藏”,由原来的5个经济薄弱和教育薄弱的乡镇,经过多次乡镇撤拼组合而成的城南镇,为“双薄”区域,全镇常住人口近8万,现有两所初中和一所完中,分别为岙环中学和横山中学、城南中学。
明朝武宗年间,温岭籍大溪桃河人谢祭酒(谢铎)一次在皇帝面前曾坦言老家温岭:“藤岭腾半天,姆岭走半年。脱落小坑洋,湖漫捉骨转。”以此打消了皇帝想要巡视温岭的念头。由此可见,过去城南山高路陡,穷山恶水,交通极为不便。
改革开放以来,城南的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所学校的发展可以说是台州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A岙环中学终于有个“家”
岙环中学建校之初,没有一个自己的“家”,而是寄人篱下,仰人鼻息地将就了好几载。
1975年,岙环中学先在城南国庆塘滩涂上匆忙地草建了简陋的几栋房子,作为安身之所。教师走教,学生走读,偏远山区的学生每日要往返10多公里山路,实在辛苦。秋冬刮风下雨下雪时,师生近乎“爬雪山、过草地”地坚持了13年。其中的艰难困苦,城市里的人是难以体味到的。1988年,岙环中学又搬迁到岙环哨所的部队营房,暂且栖身又3年。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温岭借鉴外地经验,在全市掀起大办教育的热潮。在“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捐资办学,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口号下,多方筹措教育基金,集资办学。于是城南片的老百姓家家户户按人头数,每人每年捐资10元,连续捐资三年。这样突击地筹集了大笔资金,彻底改造了经济落后和教育落后的城南片中小学校舍。
乘着这股“集资办学”的强劲东风,1991年,岙环中学再次整体搬迁到岙环街东门头一块比较安静的地带定居下来,终于有了家。
B横山中学不再是“湿地公园”
“白溪白洋洋,石头子好养娘。”“上有田下有田,横山谷岙无田实可怜。”当你听到或看到这些在坊间流传千年的顺口溜时,也许会哑然失笑——我们温岭还有如此的穷乡僻壤!
上世纪80年代前期,我曾多次去过横山中学,或听课,或被本校派遣为某一学科城南片初中统考的监考员。第一次去横山中学当监考员时,不巧遭遇秋冬阴雨天气,我骑着自行车,撑着雨伞,带着统考试卷来到横山中学。迈进教室,犹如步入了一个脚下高低不平的灰暗的胡同,眼前的情景竟然连我这个地地道道的城南人也大吃一惊:低矮灰暗的平房里,连一盏日光灯也没有,阴雨天昏暗时教室无以照明;两边墙壁上虽然各有两扇玻璃窗,却没有一扇玻璃窗是完整的,有的玻璃碎了一边,有的玻璃缺了一角,有的玻璃分布着多条歪斜的裂缝;下雨时,窗帘布裹带的雨水流到靠墙壁的地面,形成一摊一摊积水,近乎成为“湿地公园”;整个教室地面也坑坑洼洼,从教室门口到讲台这小小的几步也是高低不平。
横山中学如此差的教学环境,我从未见过。捉襟见肘的办学经费,连维修玻璃窗门的经费也一时无处落实,致使阴雨天时教室采光问题严重。幸亏当初学生没有一个戴近视眼镜的,视力好,能看清黑板上的白色粉笔字,这样对于学生上课效果没有带来多大的负面影响,真是谢天谢地了。
90年代初,我们教研组第三次到横山中学听课,呈现在眼前的是今非昔比的教学环境:一幢幢教学用房拔地而起,窗明几净,学习环境宜人。而那些低矮、阴暗、积水的破破烂烂的不像样子的教室,结束了它的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在这之前,我已经得知横山中学在1987年,主要由该乡五六个包工头为主捐款集资,建造了簇新的四层教学大楼以及教师办公大楼,后来在90年代前期还新建了横山二中。
岙环中学、横山中学旧貌换新颜,学校不断增加教学设备,添加图书资料,逐步完善办学硬件和软件设施。这一切都得益于和诠释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收入后的农民(包括包工头)慷慨解囊捐资办学和各级政府对教育的重视。
C城南中学家底殷实了
城南中学是在由原来的一所老初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完中。说是老初中,于1956年创办,办学历史不算短,但是家底并不殷实。较好的校舍仅有一栋两层苏式教学楼,共8个教室。还有在1975年建造了一栋简陋的两层楼教室兼学生寝室,其余几栋全是简陋的破旧平房。
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前期,学校发展了,学生人数大大增加了,随之教学用房越来越紧张,图书室和阅览室多年来名存实亡。图书堆放在角落里尘封,每年订阅的部分杂志让它自生自灭地在一些教师手中流通,往往是多年前的杂志被一些爱看书的老师捧之为宝。尤其是用作教师寝室的平房更差,低矮而阴暗,面积又小,每个寝室大约20平方米,先安排给有家属的教工。教师住房不但差,而且紧缺,往往是一个寝室要住上两个未婚的青年教师。就这样的房间,还兼作教师个人办公室使用。
我和另一个教师合住同一个寝室达五年之久。那个时候除了个别当地教师住宿在家里外,其余教职员工全部住宿在校里。
教学用房紧缺、办学经费紧缺、师资紧缺,这三大紧缺严重地困扰着学校的发展。
尤其是教师非常紧缺。70年代末至80年代前期,我校通常为12个教学班,初中共6个班级,高中共6个班级。而且班级学额超载,往往是六七十人一大班。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教化学、英语和体育的老师在全校都只有一个。因而多年来他们每周授课都超过20节,有时候一周要上课30多节。一个语文教师整个学期教三个班的语文课,也是常有的事,而且每个班级语文每周都是安排7节功课的。那时候的教师的确是吃苦耐劳,不计报酬,凭觉悟,凭良心,凭责任感,凭使命感,超工作量、超负荷地运转着。
文化落后、交通不便的城南山区往往留不住教师。1986年,藤岭隧道通车后,其现状尚未多少改观。90年代初期开始实行的教师双向聘任制之后,没有采取有效政策控制农村教师的流向、流量和流速,结果农村骨干教师队伍难以稳定,有些教师甚至工作一年乃至半年就走了。按常规,教师工作调动一般都是在暑假,因为教学工作的安排往往是以学年为计算单位的,但是多年来有几个教师却在寒假就走了。事业留人也好,感情留人也好,也都无济于事。教了几年后,有条件走的总是留不住的。
直至90年代末姆岭隧道通车以后的几年,我校才能留住多数骨干教师。缘于当初的万千感慨,自作多情的我一直难以释怀,后来胡诌了几行贻笑大方的五言诗,自娱其乐,聊以自慰一阵子,才算以此释然。今天不妨录于此:
从前老区中,进城多艰难。越岭又翻山,爬坡又吊胆。
来者心不安,栖身两三年。月月去攻关,调离情绵绵。
脚底桐油添,南中作跳板。高攀有本钱,进城扬笑脸。
昔日攀云山,今朝成奇观。市区至城南,单程一课间。
应聘教师多,身手南中显。立校靠质量,兴校凭科研。
改革开放二三年以后,社会经济开始复苏,已初见成效。我们学校也跟上时代前进的节拍,分享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随之不断地更换和添加新装,增加教学设备,添加图书资料。
1982年,学校把原来破旧的1959年建造使用的苏式教学楼拆除,新建为中间四层两翼为三层的教学楼。中间四层为教师办公室、会议室、图书室等用房。两翼为12个教室。全校师生拍手叫好,因为教师从来没有坐在如此明亮而宽敞的高楼中享受过办公,学生从来没有坐在如此明亮的高楼中享受过学习,怎么不高兴呢!
此后学校用房建设马不停蹄。从1982年开始至2007年,园丁楼、教学楼、多功能厅、综合大楼、男生公寓、女生公寓,及300米跑道的运动场等项目应时而建。至此,我校师生长期以来租住校外民房历史宣告结束。至此,学校用房紧缺的状况基本缓解,校里所有危房、旧房都先后退出了历史舞台。
站在后山顶俯视校园,学校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场、活动区、绿化带等布局,层次分明、合理有序。一个全新的充满希望的城南中学屹立在世人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