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高考虽然已经过去,但是争论不却依然热度不减、仍在继续。除了语文作文题“第一次”被质疑会让人浮想联翩外。这次更惊人的出现了,周杰伦的歌词和一部国外的魔幻电影双双登陆我们的高考试卷。
周杰伦的《青花瓷》和《哈利·波特》一同出现在今年山东高考试卷中。这次考试题目借着《青花瓷》歌词,考查学生对中国瓷器悠久历史的了解程度,实在是让人大吃了一惊。笔者承认,新课程改革下的大型考试的确拉近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也尽可能地结合一些时尚的东西来刺激学生的思维。但是,要让一首流行歌曲上高考试卷,就另当别论了.高考完,已经有很多考生表示看到这样的试题惊讶,别说他们惊讶了,单就高考本身而言,我这高考过来人都相当相当的惊讶。看到现在的高考题,我不得不开始庆幸我的高考时代。难道就是因为周杰伦是时尚的代表,在学生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而令语文、历史老师纷纷从周杰伦歌词中取材出题的吗??此次的《青花瓷》加上之前的《听妈妈的话》、《上海1943》,周杰伦的歌已是三度被纳入考题。
笔者早在教育时报也看到过这样的一则消息:湖北省武汉市常青一中月考语文试卷中有一道默写试题,其中给出了10个不完整的句子,要求学生任意选择8句默写完整,在这10个句子中,9句都是出自课文里出现过的古诗词名句,而有1句却出自周杰伦的新专辑里《青花瓷》这首歌的歌词。据命题教师称,考虑到许多学生喜欢时尚、喜欢周杰伦,便刻意让学生尝试一下。
流行歌曲进入音乐课堂已经是屡见不鲜的事情了,但其歌词与古诗词名句放在一起出现在语文考试卷上,并且进入高考来考查学生对“中国瓷器悠久历史的了解程度”,确实还是一个新鲜事儿。对于该教师的做法,一时间引发了不少的议论,有赞同的,也有反对的。赞同者认为,在学生普遍崇尚时尚的今天,引进一些新鲜的有创意的“活水”,引导学生、鼓舞学生,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也是当前教学改革所必须的。反对者认为,考试要求学生默写周杰伦等流行歌曲的歌词未免太过于轻率,不符合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而是在和考生开玩笑,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对社会的不负责任。总体看来,反对者居多。
对于各执一词的争论,笔者认为两种观点都有偏颇之嫌。尽管笔者对于周杰伦此人不是十分地感兴趣,但却认为凡事都应该从哲学的角度进行理性的思考,否则九会走上要么是左要么是右的极端。
首先,从命题教师的对于该试题设计的意图和初衷来看,单单因为许多学生喜欢时尚、喜欢周杰伦,就把其歌词引入高考,的确有些武断和轻率。当前社会中流行的东西、时尚的东西很多,学生喜欢的东西也很多,比如“行为艺术”、“人体写真”、“网络恶搞”等等,也都是学生所喜欢的,那么我们是不是都可以搬进教学,纳入考试呢?再者说了,即便是这样的试题学生都回答正确,它对我们的语文教育和传统的中国文化又能起到什么积极的引导作用和推动作用?所以,究竟应该是时尚引领教育,还是教育引领时尚,应该是值得每一位教育者深思的问题。
诚然,流行歌曲的歌词,有些也是时文中的典范,依据“不薄今人厚古人”的说法,它对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强学生对母语的兴趣,更好地领悟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具有很好的亲和作用。但是,我们在进行这方面引导的时候是应当经过慎重选择与筛选的,因为时下的流行歌曲中毕竟糟粕的歌词太多。事实上,《青花瓷》的歌词晦涩难懂,就算是喜欢周杰伦的学生也很少能够听懂或者记得清楚他所演唱的歌词,用这样的歌词作为极其严肃的考查试题,意义的确不大。
其实,时尚的东西也不是不能考,关键是一个为什么考和怎么考的问题。如果单单是因为学生感兴趣就考,那么就背离了考试的基本宗旨。因为学生的兴趣有雅有俗,各有不一,而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形式和途径,如果随便什么都可以考的话,那么考试也就也就失去了原由的“味道”与本质,教育的路子也就走歪了。
再回到该试题的本原来分析,命题者仅仅要考查学生对中国瓷器悠久历史的了解程度,就把《青花瓷》的歌词放进了高考试卷,的确有些随意和草率。《青花瓷》跟历史有关吗?我还是赞同另外一个教师对该试题的修正:把其引入语文试卷,让学生谈谈对周杰伦其人或其歌词的认识。中学阶段正是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而人生观、价值观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强加不得的。周杰伦是时尚人物中的一个代表,有喜欢,也有人讨厌,大多数的人则无所谓,因而学生对其的看法也是众说纷纭、意见不一,如此在考查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同时,不失时机地考查一下学生的价值趋向,也是极为有益的。我们不仅可以随时把握学生心理成长和价值观的形成程度,还可以使学生养成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述观点的语文素养。
所以,教育不排斥时尚,但教育不能盲目时尚。否则教育将会变成时尚的附庸,甚至走上让时尚牵着鼻子走的不归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