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书店 交友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政策法规 >> 教育文献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教育是人类最尖端的活动和学问(图)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2008-2-2 10:29:00
 

  教育研究的广阔空间现今依然没有被充分认识到。曾有人说,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但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教育是一门较之生命科学复杂、尖端得多的学问

 

 

这到底意味着什么?CFP供图

 

  重知识、重科学、重效率,轻“成人”、轻效果,成为当今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教育是人类最尖端的活动和学问,必须将生命与人文融为一体,必须将人类数千年来积累起来的研究人的各门学问和知识融为一体。


  当前教育实践迫切需要运用生物学、生理学、遗传学、医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历史学、谱系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各学科内容与方法的集成,对现实生活中的人进行全方位的研究。

 

  人们使用较多的已有教育学理论和概念源自近代学科分化,学科分化是深入细致地研究某一具体对象所必经的过程。既然研究物理有物理学,研究天文有天文学,研究生物有生物学,研究教育就应该有教育学。然而大量的调查和实践使我感到,这样的推论对于以人的成长和发展为研究对象的教育而言,存在严重局限,于是逐渐形成了“集成人学”的教育观。


  简要地说,集成人学教育观认为,教育是人类最尖端的活动和学问,必须将生命与人文融为一体,必须将人类数千年来积累起来的研究人的各门学问和知识融为一体,各门知识之间不是简单的类似于生物化学、物理化学这样的关系,而是不分学科范畴,在共同目标下将内容与方法集成到一起。


  寻找教育研究的更广阔空间

 

  这一教育观的产生,还与确立对人类无差等的爱心和对人类成长与发展不受任何外在干扰的关注直接相关。有了这样的内心条件,就会超越学科,从多个角度,运用多种资源,使用多种工具,采用多种理论、方法甚至多门学科的知识,从人类自古至今的整个发展过程来审视教育中的各个问题,而不计较这些角度、资源、工具、理论、方法、学科之间的藩篱,将它们有机地融为一体。以此观之,现实之中的教育与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概念规范相距甚远,需要人们依据实际,选择与教育本原更为接近的理论框架,“集成人学”的视野因此而产生。


  教育研究的广阔空间现今依然没有被充分认识到。20世纪80年代曾经有人说,未来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但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教育是一门较之生命科学要复杂、尖端得多的学问,它甚至可以把生命科学包含于其中,是生命与人文的交融。在这样的层面认识教育才能真正弄懂教育,也才能办好教育。


  在大量田野调查与实践基础之上感悟

 

  集成人学教育观产生的实践基础便是大量实地调查与实践基础上的感悟。长期探究教育,必然将焦点聚集到人的成长与发展,并力图找到更为有效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从物理方法到“人理”方法

 

  用物理的方法研究“人理”是人类远古就开始的行为,古代的“素丝论”便是由这种方法引出的。发展到实证主义在教育研究中盛行之时,它成为教育研究的主流,被广泛地运用于心理学及其他与教育相关的学科。现代信息技术兴起后,用物理的方法研究人理的现象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新的形式出现。用电脑的信息加工过程来解释人脑便是其中一个例证,还有人将它当成一种“科学”的方法推崇备至。


  然而,大量实践和调查越来越证实,研究教育不能用物理的方法,必须用“人理”的方法。依据研究对象的特点选择研究方法才能获得真实的研究结果,人、物两者之间差别之大,足以使人们一混用方法即导致错误结论,乃至灾难性的后果。比如当今流行的不恰当量化方法机械地、形式化地充斥于教育的各个领域,其结果是在教育研究、管理和实践过程中大量存在见物不见人的现象。


  事实上,研究教育也要研究物,但这些物都是与人密切相关的。比如研究学生的课桌,我们不能把它当成与人无关的对象加以研究,而要以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及其个性需求等来研究,即便研究当中使用一些物理的手段,也不能仅仅用物理的方法进行研究。


  从分析数据到“深入人心”


  数据的分析是各类研究中必不可少的技术性工具。但对于教育研究来说,数据的最大缺陷在于它不能“深入人心”。人内心是什么,怎么样,有什么变化过程,很难仅仅通过数据充分地描绘、表达出来。正因如此,必须打消在教育研究中对数理统计方法的崇拜,而是把它作为众多方法中仅供选择的一种。


  与此同时,要更注重寻找那些能深入人心的方法,比如访谈、实地观察、亲身参与实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大量调查和实践中感悟的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中,做到深入人心是必不可少的前提,但它往往又是难以做到的,现今大量涌现的教育研究“成果”恰恰不具备这个前提条件。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除了某些研究主观上就非研究真实的问题之外,在一定程度上还在于所使用的方法难以深入人心。同样一组数据,在深入人心基础上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与不能深入人心时得出的结论截然不同,哪个结论更可信,不言而喻。所以,在教育研究中对任何一个问题的研究,都应考虑尽可能选择更加深入人心的方式和方法,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互证,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可用的手段,构成一套方法体系。


  大量田野调查与实践中感悟

 

  受陶行知的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一直注重进行教育与社会调查,对教育实践中的一切充满好奇,设法进行尽可能多、尽可能全方位的实地调查。然而单纯的调查有其不足,将调查和实践合而为一地进行认识更深刻。自我定位为实践者或者当事人的调查,比起自我定位为研究者、非当事人的调查,研究所得更为全面、真实。


  感悟是对以前的调查所获得材料反复加工、反刍的过程,它是一个成熟的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也是方法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甚至可以说,缺少感悟的研究不仅在方法上存在缺陷,在内容上也不会深刻。感悟不同于对少量事实或数据从某一学科角度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它需要拿出个体生命经验所积累起来的全部结晶,全方位、多层面、全过程、整体性、穿透性地思考所遇到的问题。


  文理渗透,在大量田野调查和亲身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感悟进行研究,是集成人学的教育观产生的方法基础。


  集古今中外相关理论研究人的成长与发展

 

  集成人学的教育观不局限在教育的某一个分支领域,如教育管理、教育史、教育经济、教育政策与法律、教育心理、基础教育或高等教育等领域研究教育问题,而主张对这些领域的每一个细节都运用人类已有的知识积累去细心钻研,以问题为导向而非以学科为畴域进行研究,并且将研究的问题放在人、数千年历史发展中的人、现实生活背景中的人、古今中外的人这样一个大的视野中钻研,将古今中外所有研究人的各学科内容与方法集成到一起,集中研究人的成长与发展,并以此为中心将教育中的各种问题依序结为一个整体的、具有生态性的系统。


  集成人学教育观认为,教育本是一种属人、服务于人的事业,人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学发展的内在核心问题,也是当今教育学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性障碍。汉字中的“人”,“撇捺互撑,站立为人”,不仅指生理上的站起来,而且指经济上、思想上、文化上的站起来,要自立立人,讲仁爱,相互帮助,这是人性之本。集成人学教育观最朴素的理解就是研究人如何站立、如何仁爱、如何发展的学问。它包括对作为生物实体的人的研究;对人类起源与演化以及历史发展的研究;对人的个体发生、发展的研究;对人的个性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的研究。这四个方面都与人的发展直接相关,也都与教育相关,它试图揭示完整的人的存在状态(人现实上是什么)、本质属性(人应是什么)、历史发展(人如何实现)。集成人学研究不同于从某个传统的单一学科——哲学、文学、历史学等对人进行研究,也不仅仅研究人的社会本质之类的抽象问题,它结合一定的实证对活生生的个体的人进行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当前教育实践迫切需要运用生物学、生理学、遗传学、医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历史学、谱系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各学科内容与方法的集成,对现实生活中的人进行全方位的研究。集成人学教育观重点关注的是运用集成人学实现成才并成人的目标。


  对人的单一学科、边缘和交叉学科的研究都不能替代关于人的系统性、综合性、集成性的研究。这种研究把人理解为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的统一体,只有不同学科的专家协同努力才能解决一系列问题。例如,集成人学教育观认为,对于个体的人来说,“志于学”是学习的必要且充分条件,自身和环境条件再差的人只要“志于学”都有成才的可能;自身和环境条件再好的人没有“志于学”都不可能成才。学校是将人们“志于学”的潜能转化为现实的组织和场所,“志”是人性基础上走向“成人”的真正起点。然而现今的教育教学中,这一原则普遍被忽视。


  一段时期以来,人被当成抽象性、普遍性、标准化、可加工的对象与产品,教育被普遍看成对人的加工过程、生产过程、建构过程,造成人的他主性、工具性增强,人的个性与特色失落。重知识、重科学、重效率,轻“成人”、轻效果,成为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集成人学教育观的大面积运用必将整体提高教育的质量。(储朝晖: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08年2月2日第3版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焦 点 事 件 人 物 评 谈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最新快讯
·广西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省教育厅要求培训机构教育…
·石家庄市教育局公布第三批…
·玉溪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伊州区多举措助力大学生就…
·大学生就业容易了,教育部…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印发…
·“职教高考”将建立,中职…
·教育厅新规之下,高考难上…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