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理性看待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
|
来源:红网 2009-9-14 9:08:00 |
|
9月11日,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0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两千九百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3.3%。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已经实现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历史跨越。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恢复、调整、提高到快速发展等多个阶段。特别是近十年来,经过全社会的艰苦努力,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尤其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千多美元的条件下,用十年走完了其他国家需要三、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道路,这些固然可喜可贺,但我们不能因此固步自封,更应该看到与西方高等教育的差距。 譬如高等教育水平质量,国内某些所谓“著名或一流学府”,如批评者所言,可以在本国“矮子比高游戏”中争个“冠亚季军”,谈谈资格,论论辈分,倘若走出国门面对世界,又将处于何种级别呢?正如专家们所指出的:如果一个高等教育体系中个体的培养质量非常高,但其整个规模和结构不能适应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这样的高等教育能说是高质量的吗? 按照美国学者克拉克·克尔的观点,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是一个高等教育体系和质量结构分化的过程。虽然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已经比过去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我国这种高度分化的高等教育体系尚未形成。 另外,中国不少高校还存在着两种根本性的错位:一种是高等学校本身的错位,表现在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在高等教育质量结构中出现的错位。如一些国家重点高校除完成各种国家重点建设任务之外,常出于各种原因而涉足一般的职业教育甚至成人学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术声望;一批地方高校在某些不适当的指标引导下,也盲目追求所谓“世界一流”,把研究生学位点的获得与建设作为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本科生培养,以致造成投入与产出极不平衡的现象,甚至影响了本科教育质量;而一批成人高校则出现盲目追求正规本科教育的倾向,拼命地希望进入正规高教系列,而视非学历教育为低层次低质量教育,造成一方面大量高中后培训市场缺乏高水平的教育资源进入,另一方面则都拼命在本科和正规学历教育领域中进行竞争和挤拼的状况。 正如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谢维和教授所指出的,这种错位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和高校本身的不成熟,也反映了国家政策引导上的欠缺。另一种错位则是社会和评价系统的错位。这种错位既有现实原因,也是长期以来精英高等教育传统与惯性的影响。它突出地表现在单纯以一种传统精英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去看待和评价所有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等教育。这非常容易出现混乱,甚至对不同的高等学校形成不适当的压力和导向,进而造成一定的恶性循环。 总之,尽管从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看,整个高教规模的扩大和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已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只有小部分人接受高等教育的状况,高等教育的基本结构也在逐渐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要求。但对“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世界第一”的业绩应理性看待,尤其要看到蓬勃气象背后可能隐藏的危机。要懂得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不仅仅单就规模而言。更应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和管理水平、办学效益方面有较大提高,能与世界名校相媲美。 |
|
■相关链接
|
 |
|
|
|
|
 |
热门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