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书店 交友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时政新闻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一北一南互利互惠 沪港经贸合作演绎"双城传奇"
来源:文汇报     2007-6-26 17:45:00
 
   如果站在全球经济的格局中观察,位于太平洋西岸一南一北的香港和上海,无疑是亚洲经济最为强劲的“双引擎”。回归十年来,香港、上海的经贸交流往来日益深化密切,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两地经贸合作演绎了一出互利互惠,携手共赢的“双城传奇”。

  合作:渊远流长

  沪港经济的交流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两地企业、两地商人历来都有密切的
关系。在香港商界,“上海人”一直是一种“身份象征”,他们的精明和胆魄更为人们所称道。而改革开放后,香港人又“近水楼台”,捷足先登,他们不仅熟悉国际经济理念,又深谙中国文化的背景,成为外资进入中国内地的“探路者”,也架起了中国了解外部世界的桥梁。

  1981年,在浦东陆家嘴的破旧仓库旁,一幢新型的现代企业破土而出,这就是沪港合资联合毛纺织有限公司,它是改革开放后第一家香港在沪投资的企业,也是第一家外商在沪投资企业。从“联合毛纺”开始,大量港商“北上”投资上海成为潮流,香港地区在上海的投资创造了多项“第一”的纪录———

  由香港新鸿基集团投资建设的联谊大厦,创造了上海第一幢涉外商业办公楼的纪录;

  由香港信宜集团投资新建的希尔顿酒店,创造了上海第一家港商投资涉外五星级宾馆的纪录;

  由唐翔千先生投资的上海联合毛纺织有限公司,创造了上海第一家工业企业进行沪港合资的纪录;

  由香港瑞安集团投资并开发建设的瑞虹新城,又创造了第一个大面积成片改造整个旧区的纪录;

  上海是香港的“福地”。香港人在这里创造的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不仅推动上海经济走向现代,也反过来提升了香港经济的实力和能级。

  回归:进入“快车道”

  自1997年香港主权回归中国以后,上海与香港的经贸合作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香港雄厚的资本、也包括借香港这一通道进入中国内地的国际资本源源不断地进入上海,港商在沪投资的项目数和金额更是迅速上升,香港地区成为上海吸收外资的最大资金来源地。截至2007年5月底,香港地区累计在沪直接投资项目13270个,合同外资金额285.47亿美元,分别占外商在沪直接投资项目数和合同外资金额的28.76%和23.78%,两项指标在来沪投资的128个国家和地区中均雄居榜首。

  从金额上看,去年香港在上海投资资金流向最多的领域为房地产,和记黄埔、新鸿基等香港大型房地产商都看好上海市场前景,不断加大在上海的投资力度,摩根斯坦利等欧美资本巨鳄也透过其在香港的子公司投资上海房地产。

  投资项目数量上,比较多的仍然是商业贸易类和物流运输类。2006年上海共批准了1177个商业贸易类项目,约四分之一来自香港。其中源东贸易、大昌华嘉、新世界百货都是大单投资。

  货物贸易快速增长。2006年,上海与香港进出口贸易额为110.63亿美元,是1997年的4.67倍。1997年至2006年的十年间,沪港两地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552.9亿美元,年均增长10.27%。其中出口428.98亿美元,年均增长10.73%;进口123.92亿美元,年均增长6.04%。

  目前在上海比较大的香港投资项目有:上海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总投资6.77亿美元,合同外资1.21亿美元。从事装卸、储运、集装箱转运、洗箱、船舶代理、货运代理、提供电子数据交换服务、内地货物在上海的储运和货运中转站的经营。

  上海浦江隧桥发展有限公司,总投资6.64亿美元,合同外资2.99亿美元。经营、管理、维护上海市打浦路隧道、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及其附设设施。

  上海恒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投资5亿美元,合同外资1.65亿美元。在土地批租受让的地块内建造、销售、出租内销和外销商品房与之配套的物业管理、承接房地产咨询、中介和代销、商场经营百货及珠宝等。

  上海永新彩色显像管股份有限公司,总投资1.6亿美元,合同外资3968万美元,生产和销售彩色显像管和彩色显示器及相关产品,研究彩色显像管和彩色显示器及相关产品的生产技术及制造工艺,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

  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投资总额1.39亿美元,合同外资4899万美元。经营烧碱、氯、氟和聚氯乙烯系列化工原料及加工产品;化工机械设备、生产用化学品、原辅材料、包装材料、化物运输,销售自产产品。

  CEPA:对流的“润滑剂”

  中央政府高度香港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2003年CEPA的出台,使内地与香港经济的合作互补特征更加明显。自2004年以来,内地与香港实行零关税商品的目录从273个税则号,扩大到2007年的1449个税则号。从CEPA协议所涵盖的产品货值来看,伴随着零关税目录的增加,进口货值和免除关税额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从2004年到2006年的三年间,上海进口的香港原产地商品货值达到1.9亿美元,共免除关税1.34亿元。2006年,上海口岸进口原产香港的零关税商品1429批,货物总值8296.37万美元,同比增长17.04%,免税金额为6640.98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53%。具有个体优势的香港人也开始出现在上海经济舞台上,至今已经有74位香港居民在上海成为个体工商户,其中仅去年就有29家入沪。

  服务贸易是香港的强项。2004年10月,韩正市长率团赴港与特区政府在CEPA框架下,签署了八个领域的合作协议,掀开了沪港两地服务贸易的新篇章。2006年,上海与香港服务贸易额达119.2亿美元,占上海服务贸易总额的29.6%,居各国和地区第一位。在我国依据WTO协议承诺开放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名单中,香港的恒生银行、东亚银行都榜上有名。另外,上海赴港旅游持续升温,2006年上海居民办理赴港旅游签注人次为36.5万。据统计,从2004年香港“自由行”开展以来,已有近100万上海人到香港观光、旅游和购物,对香港的经济繁荣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港沪企:备受青睐的“红筹股”

  多年来,以上海实业为核心的上海“红筹股”一直在香港市场受到追捧。上海货、上海资金、上海技术、上海工程也在香港崭露头角。据权威统计,截至2006年12月底,上海在香港的投资项目共计76个,投资总额1.47亿美元,其中内地出资11004.1万美元。

  上海对香港投资的项目主要有:上海家化(香港)有限公司,总投资100万美元,经营百草集系列产品销售、研发业务;上海汽车工业香港有限公司,总投资98万美元,主要从事国际贸易、服务贸易、货运、投资、咨询业;上海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总投资98万美元,从事招商引资;复旦光华(香港)有限公司,总投资200万美元,经营计算机软件产品、现代通讯产品开发、销售;上海紫江集团(香港)有限公司,总投资65万美元,主营印刷技术的研发和设计;华东电脑香港有限公司,总投资60万美元,从事软件开发、软件产品销售、信息服务;振华港机香港有限公司,总投资65万美元,主营港口设备的代理和销售;上海化工区(香港)公司,总投资50万美元,从事招商引资;香港海华有限公司,总投资98万美元,从事集成电路产品开发。

  截至2006年12月底,上海在香港的工程承包项目合同额11032万美元,完成营业额4952万美元。主要项目有:建工集团承建的丽园二期土建设备工程;振华港机40余个项目;隧道股份承建的落马州隧道项目等等。

  目前,上海在香港有外派劳务人员1403人,主要从事交通运输、港口建设、建筑、园林、隧道工程等工作。

  2006年,上海到香港投资及增资项目11个,总金额6118.73万美元。CEPA以来,上海经过批准在香港投资设立各类项目共计47个,投资总额1.7亿美元。上海企业赴港投资除从事进出口贸易,开设产品设计和研发机构外,还开展招商引资和产权交易,如上海豫园股份投资2000万美元,在香港开展旅游业务等活动。

  2005和2006年上海共有8家企业到香港上市,共融资280多亿港元。上海的锦江国际酒店、先进半导体和集优机械制造三家上海企业去年到香港主板上市,在联交所上市后,市场反应良好,共募集资金46.5亿港元。

  互补共赢:“双引擎”优势凸显

  随着上海和香港经贸合作的深入发展,两地经济关系越来越融洽,凸现以下特点:

  基础性好———香港回归10年,两地经贸合作奠定了扎实基础,尤其是实施CEPA以来,沪港两地在金融、物流、商贸、旅游会展、专业人才交流等方面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2003年10月,沪港经贸合作会议制度建立。今年2月,香港驻上海经济贸易办事处成立。

  这些标志着上海和香港两地在经贸合作机制上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互补性强———上海与香港这两座国际化大都市,一直为世人所瞩目。一个是正在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一个是国际金融商贸中心。两地各有优势,各有所长。一是地位互补。香港国际化程度高,专业化功能强,是上海接轨国际的重要桥梁。上海是长三角的核心城市,对长三角乃至全国具有较强的辐射功能,是香港与内地合作的重要平台。二是产业互补。香港在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具有很强优势,上海提升先进制造业水平,加快现代服务业步伐,也为香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三是管理互补。上海向香港学习借鉴了许多城市运营经验和管理模式。一大批香港人才得以充分发挥才能。事实上,香港与上海在优势互补的大格局下互动发展,互利双赢,已成为共同的目标。

  依存度高———香港和上海在长期经济合作中已经建立了紧密的关系,特别是CEPA实施以来,两地经贸的互利合作、人员的互认交流,带来了经济上交融共赢的成果,极大地推动了两地相互依存度的提高。合作已成为两地发展的主流。

  现代服务业:“先行先试”新亮点

  去年以来,商务部台港澳司、香港贸发局、浦东新区政府和上海市外经贸委等部门,对沪港两地在CEPA框架下开展专业服务交流合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提出了浦东在金融、文化、法律、会展、建筑、医疗、旅游、教育等八个领域“先行先试”的政策建议。专家指出:推动沪港现代服务业的合作发展,不仅有利于香港经济的繁荣,也有利于上海借助香港专业服务业的优势,加快产业升级和与国际接轨的进程。

  可以预见,在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新阶段,沪港两地经贸合作必然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推进,为两地经济繁荣、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解读CEPA

  这几年,在上海工作的香港人Jenny明显感觉到,越来越多的香港产品以“几乎不变”的价格登陆上海商场。此外,她那位在香港从事会展服务业的表弟,也频频往来沪港之间,而在几年前,这类公司根本无法涉足内地业务。

  对时政新闻不敏感的Jenny并不清楚,她身边的这些变化都源自同一个“安排”———4年前在香港签署的名为《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英文简称“CEPA”。

  在这个安排中,规定了内地和香港两地原产货物在互通时实行“零关税”,内地进一步向香港开放服务业,不仅是会展服务业,还包括除法律、会计、审计和认证以外的诸多管理咨询服务业,例如广告、建筑及房地产、银行业、保险业等等。同时,安排中还包含了贸易便利化措施。在CEPA的“安排”下,两地经贸逐年加速融合。

  充分酝酿促《CEPA》出炉

  2001年11月,时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在赴京述职期间,向中央领导人提出两地建立“类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并得到支持。

  当时,经济形势的大背景并不够好———经历亚洲金融风暴冲击的香港经济,在2000年强势反弹后,又因世界经济大气候欠佳而陷入低谷。对于中国加入WTO,港商既充满期待,同时也担心失去以前驰骋两地的中介优势。在香港商界、学者、专业人士的呼吁下,特区政府形成了“类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并向中央提出。

  2002年初,两地开始了长达一年半的磋商。CEPA如同一个庞大的工程,涉及领域广、部门多,既要考虑香港的最大利益,又要符合世贸规则,并顾及对内地可能造成的冲击等。所以,双方前前后后举行了三次高层会议、十多次高官会议。

  2002年12月,董建华再度赴京述职。在与中央领导会面后,董建华向记者宣布,CEPA在2003年6月底将有具体事项落实。2003年6月29日,CEPA协议在香港签订。

  便捷措施惠及两地民众

  2003年8月,广州、深圳、珠海三地的市民去香港旅游更加便捷———他们生活在第一批启动“个人游香港”的城市。从那时起,内地推行个人游香港的区域范围逐步扩大,继京、沪两地加入之后,至今全国已经有38个城市和广东省所有城市开通了往来香港的“自由行”,内地到香港的很多手续更加简化。

  刚过去的五一假期里,在上海一家广告公司从事策划工作的李小姐通过“自由行”来到香港,除了逛街购物外,李小姐从港岛到九龙到处“自由行”,地铁、巴士样样坐齐,大小商店家家逛遍,还在街头搜集了海报、画册、光盘、优惠券、手提袋等各种宣传资料,并与事先约好的当地广告公司进行了业务沟通,甚至还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

  这些年来,像李小姐这样到香港实地考察学习、寻找商机的内地人士越来越多,CEPA的制订,加上“自由行”的开通,两地的经贸往来更加频繁,从民间到商界的各种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CEPA体现“一国两制”优势

  4年来,CEPA受到香港社会的欢迎,舆论称赞这是中央政府送给香港特区的一份“大礼”。3年前,香港贸易发展局人士就给出过这样的解读:“香港是全世界最自由的经济体系,从来没对任何人作限制。内地给香港送大礼,等于是对全世界送大礼。”

  作为根据“一国两制”原则做出的安排,CEPA对香港的开放体现了“一国”的优势;而内地和香港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根据世贸的有关规则建立具有自由贸易性质的安排,实现优势互补,则是“两制”的很好体现。

  据统计,内地始终保持为香港最大贸易伙伴地位,香港与内地也互为最大游客来源地。在香港,有九成业务与内地有关。实施CEPA,进一步促进了香港与内地的经济融合与经贸合作,充分体现了中央政府对香港特区的关心。这个充分体现“一国两制”的优惠安排,已将香港与内地的经贸关系带入高速融合的阶段。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焦 点 事 件 人 物 评 谈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最新快讯
·广西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省教育厅要求培训机构教育…
·石家庄市教育局公布第三批…
·玉溪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伊州区多举措助力大学生就…
·大学生就业容易了,教育部…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印发…
·“职教高考”将建立,中职…
·教育厅新规之下,高考难上…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