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爱家的人才会爱别人——亲人眼中的邓平寿
|
来源: 2007-6-19 16:14:00 |
|
每个星期五下午,梁平县虎城镇五角村的一个农家院落里,总会出现这样一个场景:一位年近90岁的老奶奶蹒跚着来到家门口张望,身旁一位一脸憨笑的中年农民,呆呆地望着村口的水泥路,屋内一位农家妇女忙着准备晚饭……“娘,哥,老唐,我回来了!”当一个身材敦实的农家汉子满脸笑容地出现在大家眼前时,这个普通的农家院落顿时洋溢出家的温馨。 2007年2月之后,这样的场景却再也无法重现。如今,绿绿的柚子树已经结果,又是一年好光景。然而,邓平寿——这个每周五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一次的汉子,虎城老百姓爱戴的“田坎书记”,却永远静静地长眠于自家附近的树林中,与他所钟爱的这片土地融为了一体。 (小标题)一个把母亲的脚放在怀里焐的儿子 满头的白发、蓝色的布衣、慈祥的面容,邓平寿年近90岁的母亲淳朴而温良。乡亲们眼中的“田坎书记”,在她心中不过是个叫“平儿”的乖儿子。“我儿对我好啊,哪里去找这么好的孝顺儿子喔!”每当与人说起“平儿”,老人言语间总是充满了母亲的自豪。 作为一个为4万多名乡亲操心,每天都工作到凌晨的镇党委书记,邓平寿很忙、很苦、很累,只有星期五晚上才能回家团聚。但老人心里明白,再忙再苦再累,“平儿”都把家人装在心里。老人一有病痛,邓平寿都会赶回家,给他请医生。老人输液时,手腕经常肿胀,不愿意输。邓平寿总是耐心劝说和开导,直到把老人说通。 每次回家,还没进门,他远远就叫起来:“娘啊,我给你买了点饼饼。”母亲喜欢吃甜食的习惯他不会忘记。“又买又买,自家做的就吃不得了?”虽然老人每次嘴上都抱怨儿子花钱,但内心却充满了温暖。邓平寿的傻子哥哥也总盼望着弟弟回家。每次弟弟回来,都会为他买点烟、买点酒,兄弟俩开怀相对,喝上几盅。 酸萝卜炒肥肉、豆腐煮白菜、花生米下“烧酒”,这就是邓家难得的一周一次的团圆饭。吃饭的时候,邓平寿总拉着妻子一起坐在靠墙的位置上,让母亲坐在上席,把瘦肉夹给老人。饭后,邓平寿都会打来洗脚水,用手试好水温后,把母亲的双脚放进去,一边慢慢地搓揉,一边和母亲拉家常。冬天,他还要把母亲的脚放在自己的怀里焐暖和后,才扶老人上床休息。 孝顺的“平儿”走的时候没有和母亲告别,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2007年1月14日,邓平寿在村里查看桑树种植情况时,突发胰腺炎倒在了雨里。22天之后,当他再回到母亲身边时,已化为一捧骨灰。 “儿呀,你一句话都没有说就走了,你给我托梦来吧,和我好好说说话,再喊我一声娘。”虽然儿子已经走了几个月,但老人仍然每天都倚在家门口,盼望“平儿”的身影出现在山坡。 (小标题)一个没在妻子面前发过一次脾气的丈夫 “老唐啊,早点休息喔,不要累着了……”不管出差还是在镇上,即使忙到深夜,邓平寿都不忘给妻子打个电话,嘘寒问暖。唐有清,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和邓平寿结婚20多年来,没有见过丈夫对她发脾气,“他是个难得的好人……” 丈夫去世后,唐有清常常含着泪默默地做家务,很久都不说一句话。晚上看电视的时候,她伤心地对女儿说:“电视里的夫妻又在吵架、打架了,要是你爸爸也这样对我,我也不会这么想他啊!” 丈夫虽然是镇里面最大的“官”,唐有清却没有沾到任何“光”。当了十几年镇长、党委书记,邓平寿家里依然和周围农民没有区别,一样要靠种地、养猪、养蚕才能保障一家人的生活,而这副重担几乎全部落在了妻子的肩上。唐有清从来不埋怨什么,因为她知道丈夫肩上的担子更重。 每次回家,邓平寿都见啥做啥,挑粪、割猪草、喂鱼,尽量多做些家务。他对女儿说:“妈妈是家里最辛苦的,要好好孝顺她,多给他买好吃的。” 2005年,唐有清生病到镇里住院,邓平寿每天6点多就起床,为妻子熬好稀饭,一勺一勺地吹凉了喂到妻子嘴里。晚上下村回来,他又忙着给妻子洗衣服。那一个星期,是他们呆在一起最长的一次。 “吃百家饭”长大的邓平寿很节俭,一件毛衣穿了20多年,胸前烂了个大洞还舍不得扔。一次,他居然花近3000元买了一台太阳能热水器回家,妻子心疼太贵了。邓平寿说:“不为别的,就为你的这双手好一些。” 唐有清有关节炎,冬天洗衣服用凉水,手就麻木、红肿。他看着心疼,狠下心要让妻子用上热水。 (小标题)一个大山一样伟岸的父亲 在女儿邓巧娟的心中,邓平寿就像一座伟岸的大山,稳重而坚强。但巧娟无法想到,是她抱着父亲走完了最后的行程,回到父亲为之奉献出生命的虎城;她更没想到的是,成千上万的乡亲自发赶来,走了7公里路送父亲“回家”。 谈起父亲,巧娟总是忍不住泪水涟涟。为了让虎城这个梁平县最边远的乡镇每村、每组都通水泥公路,父亲没日没夜地工作,拿着不高的工资每年都要捐款上千元,自己却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最贵的一件衣服是她为父亲花90元买的风衣,而只有在重要的场合父亲才穿。 巧娟工作后,宿舍和父亲同在镇办公楼里。每天早上,邓平寿都会早早起床为女儿做好面条,还让女儿对自己的“厨艺”多提意见。巧娟忘不了父亲的话,“现在我把手艺练好了,等退休之后我就在街上开个面馆,煮面卖”。 在女儿印象里,慈爱的父亲也有严肃的时候。作为镇党委书记,求邓平寿办事的人不少,有人送钱送礼,但他从来没有收过。 一次,有人趁邓平寿不在家,把钱放在桌子上就走了。父亲回来发现后,第二天就把钱送了回去。他对女儿说:“我们一个月的工资,比农民一年到头在土里刨食好得多,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做人一定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不能忘本!” 当看到虎城镇群众万人空巷地迎接父亲“回家”,看到泪飞如雨的大伯大婶,巧娟深深地懂得了父亲的幸福。 “爸爸,我为你骄傲!”巧娟说。(完) |
|
|
 |
热门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