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书店 交友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时政新闻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在多维解读中寻求政务报道的突破
来源:今传媒     2007-6-16 12:44:00
 

在我国报纸的百花园里,《华商报》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别枝”。作为都市类报纸,它对党和政府的政务活动进行了精心的、多维的解读。十年来它的政务报道由初期的数量少、简单化,发展到目前的多姿多彩、不断突破,传播效果已超越了某些机关报。可以说,经过十年历练,《华商报》已经完成了从一张市民报纸向主流大报的嬗变。在读者心目中,《华商报》的媒介形象,已从当初热衷于社会新闻的“报界另类”,发展成为一个负责任的“社会守望者”。重点分析一下《华商报》的政务活动报道,对于我国一些报纸突破老症结,增强吸引力,当不无裨益。

  一个多年难解的“症结”

  多年来,政务活动报道是许多报纸特别是机关报难以解决的症结问题,普遍存在着“呆”(新闻性差)、“长”(篇幅长)、“空”(信息量少)、“套”(程式化)等问题,读者不爱看,传播效果差,某些地方精神消费领域里也随之出现了一种尴尬景观:报纸天天推出此类稿件,广大读者却很少问津。新闻传播中这种“传多受少”甚至“传而不受”的状况,也是精神生产的一种资源浪费。

  这里所说的政务活动报道,和流行的“时政新闻”在内涵上并不完全一样。政务活动报道,专指围绕各级党委、政府机关活动所形成的报道,它的内涵仅仅界定在四个方面――会议消息、领导活动、文件刊布、机关工作动态,不涉及其它时事新闻。

  政务活动报道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新闻的一个独特分支,在报纸要闻版、综合版上都占据着很大比重,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一张报纸的形象和阅读率。长期以来,由于政务活动报道搞不活,导致许多机关报的版面形象呆板、读者厌倦,发行量和影响力也随之下降。

  都市报的崛起,对政务活动报道的旧模式形成了巨大冲击,人们开始反思这个老症结该如何破解?《华商报》十年来在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为人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做细做足“解读”功夫

  从本质上说,政务活动包括会议、文件、领导人和机关的活动,都是一个信息综合体。其中既有常规信息也有非常规信息;既有新闻信息也有非新闻信息。不能因为它很重要,因而忽视对它所含的多样信息进行解析和再处理,更不能简单照搬推给读者。人们读报是受欲知心理的驱使,而欲知心理感受信息的特点是:对新鲜信息、非常规信息会优先吸纳,对陈旧信息或常规信息则厌倦甚至拒纳。针对这种阅读心理规律,《华商报》对政务活动所包含的多种信息不断进行分析和辨别,站在读者的角度进行精选、取舍、强化或包装,采取多种解读方式,把那些看似抽象、呆板、程式化的政务活动,变成了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精神快餐,使读者在阅读的快感中吸纳了重要的政务信息。

  一、 用形象去解读抽象

  当今是“厚报时代”,也是“速读时代”。读者徜徉在如林的报刊市场,匆匆“速读”着那些如海的信息。这种“速读”的时代特点,要求精神产品的制造者能“速供”易读懂、易消化的东西。因而当今世界出现了“新闻图形化”的趋势,也就是用形象来解读抽象的东西。政务报道也不应例外。

  ⒈善用图、表进行“视觉化”表达

  相对于单维的文字来说,具有二维特点的图形、表格更能吸引读者的视觉注意力,更容易为读者接受和理解。打开近年的《华商报》,凡有政务活动报道的版面上,几乎都能看到各种各样的饼状图、柱状图、曲线图、关系图、结构图、流程图、漫画及各种表格。从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到省市党代会、人大会、政协会,他们无不是巧用这些图画、表格去解读繁杂、枯燥的会议内容。读者一看这些形象的图表,立刻就会理解了那些抽象的东西。笔者曾看到该报一则会议消息,内容竟全部用一张表格来表达,读者看后一目了然。这种“表格式新闻”实在是政务活动报道的一大创造!

  ⒉选择“趣味点”,进行形象化表述

  为了使读者在阅读政务报道时减轻心理负载,解除疲劳感,《华商报》十分注意寻找政务活动中的“趣味点”,由记者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二度传达”,化无趣为有趣,吸引读者了解重要的政策精神。《华商报》报道今春全国人大会议,温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的消息就是一个范例。这条消息没有像一般会议报道那样,刻板地写出议程和总理报告的梗概,而是以《总理三提共享,会场掌声雷动》为题,重点写了总理引用左宗棠、屈原、郑板桥体恤民生疾苦的诗句,三次强调“要让全体人民特别是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会场响起35次掌声等动人的情景,语言形象生动,读之趣味盎然,使读者不知不觉中一口气就读完了这条政务活动消息。

  除此之外,《华商报》还高度重视摄影手段在政务活动报道中的运用,无论是总书记、总理深入陕北老区,还是省市领导看望棚户区群众,他们都注意用相机这“第三只眼”,去捕捉现场那些最动人最有趣味的瞬间,放大刊出,通过其“一图胜万言”的作用,去消解人们对这类官式活动的厌倦感。

  今年来,《华商报》对政务活动报道,几乎天天实现了“图文双解”,在刊布一些长篇文件或报告时,更是注重运用这种形象的解读方式。今年元月11日,国家有关部门发布了《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对这个政策性、工作性较强而可读性较差的长篇政务材料,《华商报》没有简单照登,而是连夜苦战,调动了漫画、图案、表格、数字等多种手段,巧选其中的趣味点,进行“组合包装”,于第二天凌晨在头版隆重推出。

  这篇“图文双解”的政务报道,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一是版位突出,头版除几个标题外,仅登此一篇政务新闻,占到2/3版;二是趣味性强。编者在稿件下部安排一幅彩色漫画,画中一儿童天真地问:“妈妈,舅舅是什么呀?”巧妙地点出新型家庭亲属关系的变化。图上部用一幅男女压“跷跷板”的图案,标明目前我国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读之饶有趣味。三是前后使用了表格、曲线、彩图、巨 形题等十几个元素,分别解读这个长篇报告的各部分,使人在阅读快感中领略文件精神,不觉其“长”,不觉其“枯”,不觉其抽象。

  二、用精选去解读繁冗

  一般来说,政务活动的内容和材料往往繁杂、冗长,其中常规信息居多,新闻信息常常像沙中之金一样被掩藏着。必须进行一番“披沙拣金”、“吹糠见米”的精选,才能发掘出那些最有代表性、公众最关注、最有传播价值的“新闻点”,才能使读者在如海的报章篇什中对之投以眷顾的目光。

  《华商报》在处理政务活动报道时,从来不求全、不求多,而是善于从繁杂的政务活动信息中选取一点,进行强化处理,以“点”来显面,使读者从一滴水见太阳,从一朵浪花知沧海。今年元月份西安市“两会”召开之际,为了报道民主政治建设所取得的成绩,记者在翻阅数万字文件材料基础上发现一个闪光点――“西安市政府因网民建议而出台的红头文件达500多份”,立即写成一则消息,再配以文件翻拍小图刊登出去,使一个勤政爱民的政府形象跃然纸上,取得了读者爱看、政府满意的双赢效果。

  每年两会之际,报道各地的工作设想和发展思路,最令记者们头疼发怵。面对这一报道任务,《华商报》另辟蹊径,将各县区“一把手”的彩照排出,每人头像下配上一段精选的本人百字短语,并列刊登,使读者在短暂浏览中很快就掌握了各县的工作思路和设想,印象鲜明而深刻。这种做法以简驭繁,画龙点睛,上下皆大欢喜。

  精选,需要的是犀利的目光、不惮其烦的敬业精神。在《华商报》主管政务报道的部门中流传着两句话:一曰“没有做不出新闻的会议”,二曰“要像‘猎犬’一样找寻新闻细节”。正是由于这样的职业精神,他们才能在大量枯燥、繁杂的文件堆里挖掘出一个个闪光的新闻。

  《华商报》用精选的方式来解读繁杂的政务活动,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关注数字,聚焦数字,把数字新闻化。

  数字常常被人看做单调枯燥、无彩头、难处理的符号。《华商报》却善用逆向思维,对政务活动中各种数字高度关注,精心玩味。他们要求记者保持“数字敏感”,善于从横向、纵向的对比中发现数字背后的新闻。如他们参加陕西省林业局的年度会议,从大堆的会议资料中发现当年造林计划少了60万亩,立即写出了《今年造林任务为啥少了60万亩》的会议消息,通过设问、分析、再解释,巧妙地向公众报道了全省生态局面好转的新闻事实。再如,报道西安市人大常委会召开的消息,他们以《13% 凸现政府求真务实》为题;报道我国人口战略报告,他们以《独生子女全国累计1亿》为题,都是把数字放大推上主题的最高位置,其大小几乎和报头字一样。在这里,精选的数字被高度强化,被聚焦、张扬,赋予了全新的活力,给读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使一向沉闷的政务消息充满了灵动的时代气息。

  三、用“共振”去化解疏离

  毋庸讳言,对多年来报纸上刊登的那些呆板的政务活动报道,读者心理上已产生了一种疏离感,甚至一看到那样的标题就会移开视线。这种阅读心理问题,必须从心理的层面去分析原因,寻求解决之道。

  政务活动涉及的往往是全局的、长远的问题,其表述方式往往是概括的、抽象的。虽然它在政治上有无可置疑的重要性,但和普通民众眼前的利益、直接的心理诉求,往往并无太多的接近性。针对这一深层的心理原因,《华商报》在处理每一个政务报道时都会认真分析,找出它与普通百姓生活的“关联点”,从“民生的角度”、“百姓的眼光”去报道,让稿件与普通民众的现实利益和心理诉求密切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潜在的“心理共振”。如在报道人大会议的财政和计划报告时,他们推出的是《今年对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支出增幅最大》的消息;在报道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时,他们抓的主题是“中央财政送4778亿民生礼包”。他们的政务活动报道,篇篇融入百姓事,连着百姓心。当这些稿件和老百姓的心理产生和谐共振的状态,怎么会再出现厌倦感和疏离感呢?

  策划与创意不可缺少

  对传统的政务活动报道可以进行策划与创意吗?答案是肯定的。《华商报》不仅这样做了而且效果甚佳。

  ⒈ 活动前认真策划

  新闻是传播信息的艺术,不是简单地描摹复制报道对象。它总要有所选择,有所剪裁,有角度的变换,有气氛的营造。这就像摄影一样,按动快门前必须先考虑选择角度、用光、构图,以抓取最动人的瞬间。

  政务活动是一个庞大的信息综合体,在报道前也必须先进行系统化的筹谋安排,方能心中有数,笔下出彩,这就离不开策划。今年以来,凡属党委、政府重大的活动,《华商报》都坚持在事前进行周密的讨论和策划,绝不打无准备的即兴之仗。因而,他们的政务活动报道总是呈现出纵深化、多样化的特点。

  2006年10月,西安市政府承办的国际古遗址大会即将召开。为了搞好这次重大的政务活动报道,《华商报》提前两个月就进行多次内部讨论,制订策划方案,会前一个月推出了一系列预热性的活动报道。首先发起“把古城西安寄给全世界”活动,记者策划十所小学开展明信片绘画活动,展览期间邀请党政领导参观,先后有800张明信片寄往世界各国,记者进行了同步跟踪报道。紧接着他们又策划了“文物官员带领百名市民代表游览西安古迹”、“市民和市长就保护文物进行圆桌对话”等活动,增强了老百姓对政务活动的参与意识。把一个看似枯燥的会议,报道得丰富多彩,影响深远。为国家争了光,扩大了报纸影响,更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赞扬,收到了“一举三得”的最佳效果。

  ⒉活动中体现创意

  政务活动和其他新闻一样,并非总是 “线性发展”的。单纯报道过程不会调动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就需要报道中的创意。这种创意是一种“发散思维”,善于联想前因、扩展后果,寻找和强化现场的新闻亮点。2005年全国两会期间,《华商报》报道组没有沉溺在会议议程和大量的材料中,他们联想起会前温总理走访陕西群众时曾牵挂着三件事,于是在会上写出了《回访温总理牵挂的三件事》一稿,并将回访地读者送给温总理的“礼物”,亲手转交给曾培炎副总理,搞活了两会的现场报道。

  在这次全国两会报道中,他们又把大会精神、陕西省情和自己以前的报道横向联系起来思考,创造性地突出了“三农”这根主线。该报会前发表了系列报道《百名博士访三农》,会上记者就此再次采访与会的代表和委员,接连推出了《访农博士连线北京话三农》、《访农博士深情致信温总理》、《访农博士五问部长》等政务活动消息,主题突出,内容鲜活,引起广泛关注。如果说,《华商报》初期单纯用文字报道政务活动是一维式的解读,以后运用图像是二维式的解读的话,那么现在通过策划和创意推出的组合式报道,就是对政务活动立体的多维的解读了。这无疑是一种可喜的突破。

  ⒊互动、参与激活报道

  多年来,政务活动报道被看做严肃的政治任务,其传播方式总是自上而下单向度的。《华商报》则大胆打破了这种惯性,把读者的参与和互动引入了政务活动报道领域。变单向传播为双向传播,变刻板的政策灌输为活泼的官民交流,使以往沉闷的政务报道平添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报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工作,是各新闻单位的共同任务。面对这项宣传任务,《华商报》没有程式化地报道工作进程或经验交流之类的动态,而是跳出旧轨道,紧扣住“实效”二字做文章,组织广大读者参与,搞“互动式”报道。他们专门开设了热线,推出“区县领导体验百姓难心事”活动,征询群众的困难和问题,由区县领导干部进行走访,集中解决落实,以验证这次先进性教育的实际效果。十多天内,群众打进热线电话800多次,反映实际问题600多件,报社连续刊发《区委书记体验乘车难》、《省领导体验长安中巴》等鲜活稿件30多篇。同时他们又邀请有关方面领导干部座谈,通过报纸向读者汇报整改情况,解决了企业消防、群众吃水、交通安全等一大批实际问题。读者纷纷赞扬说,这样的政务报道才是把报纸搞活了,“把虚事做实了”,通过互动参与,使领导机关、广大群众和报社三方的心贴得更紧了!

  总之,十年来《华商报》在政务活动报道中,坚持用形象解读抽象,用精选解读繁冗,以“共振”来化解疏离,把策划创意、互动参与等形式引进政务报道领域,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进展,日渐走向成熟。

■相关链接  
  • 山西全面开展解救被拐骗民工、打击黑砖窑主专项行动
  • 劳动保障部会同有关部门赴山西调查“黑砖窑”事件
  • 重庆正式启动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
  • 斩断毒品“危害链”——来自禁毒人民战争的报告
  • 中国最高法院完善审判公开制度确保当事人诉讼知情权
  • 上海查处商业贿赂案件1468件 涉案金额共4.95亿元
  • 沈阳市政务信息全公开 让公权在阳光下运行
  • 卫生部:不得因欠费拖延交通事故救治
  • 2008年考研心理学基础综合统考6月复习建议
  • 站内资讯搜索:  
    焦 点 事 件 人 物 评 谈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最新快讯
    ·广西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省教育厅要求培训机构教育…
    ·石家庄市教育局公布第三批…
    ·玉溪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伊州区多举措助力大学生就…
    ·大学生就业容易了,教育部…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印发…
    ·“职教高考”将建立,中职…
    ·教育厅新规之下,高考难上…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