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书店 交友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时政新闻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沪杭磁悬浮跃跃欲试“中国创造”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2006-4-7 9:53:00
 
    试验成功可望带动国内相关技术产业化

    近日,围绕建设沪杭磁悬浮交通项目,相关专家指出了常人意想不到的立意:通过建设实践,形成“中国创造”的技术。

    国务院上月批准了沪杭磁悬浮交通项目建议书。目前,对此持有疑虑的人士指出:正在运营的上海磁悬浮线路,由于票价高和换乘不便的因素而客源稀少,每年票款收入只有1亿多元,100年才能收回成本;沪杭磁悬浮工程规模更大,岂不是更大的亏损?

    沪杭磁悬浮预计总投资350亿元,虽然比轮轨高速铁路方案快,但其造价超过后者的2倍;与轮轨相比,国内磁悬浮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更大;需要进口的核心技术内容更多。

  寄托“中国创造”希望

    但是,参与其中的专家指出:还有比上述理由更重要的立意。这是一个合理的冒险。他们认为,如果中国的磁悬浮试验成功了,全世界人都会跑到中国来买技术。是值得冒险、值得探索的。

    负责该项目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的磁悬浮项目负责人柴贤龙说“初步测算票价将达到150元,对于普通的上班族来说,这是难以承受的,我们当然知道这一点,但不会因此作罢。用磁悬浮技术,是站在国与国竞争的高度看问题。我们不能只会做衣服,做玩具,必须要占领技术高地。”

    事实上,中国通过上海磁悬浮项目的建设,已经掌握了轨道梁的设计和生产技术;在磁悬浮的运营方面,也已经有自己独创的技术,已经申请了十几项专利。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孙章说,中国自己开发的新型预应力复合轨道系统,造价低于钢梁,有竞争优势。

    轨道梁是磁悬浮基础线路的核心部分,而基础线路在整个磁悬浮交通项目的总造价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中国企业掌握其设计制造工艺,意味着在招标时可以分得相当份额的订单价值。

    中科院院士严陆光曾经评价上海磁悬浮项目说,“上海这30余公里磁悬浮试验线并不仅是一条单纯的商业线,它很可能是未来中国磁悬浮产业的雏形。”如果这个雏形能够继续健康发育,磁悬浮技术从科研、教育到出口贸易将带动一系列产业的发展。

    对于磁悬浮造价高昂的忧虑,孙章说,“磁悬浮技术需要规模效应,现在修沪杭磁悬浮,造价已经从每公里3亿,降了2亿,而且以后还会降。”

    据记者了解,中国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正在开发自己的磁悬浮列车,并将于今年7月在上海试车。新列车的设计时速比德国的磁悬浮还要快,使用的却不是德国的技术。这一属于国家863计划的“海豚”号高速磁浮车辆研制项目于去年9月在成都投入生产。今年7月,“海豚”号将在上海同济大学1.7公里长的轨道上进行试车。这些部分技术很有可能用于沪杭磁浮线。

    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副院长罗雁云认为,沪杭磁浮项目将运用更多的国产技术,要依靠自主研发实现真正的国产化。不过,目前,国内的车辆控制设备、磁浮导向系统等都与国外有一定的差距,所以“线路如基础设施等将是中国造,核心技术还会依靠德方。”

  全球空白谁占先机?

    既然与轮轨相比,国内磁悬浮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更大、其核心技术需要进口,那么,为什么国内磁悬浮派人士胃口比轮轨派人士还要大,竟然产生了要出口国际市场的想法?

    可供参考的事实是:轮轨技术在国际上已经相当成熟,法国、日本和德国三强,无论从设备制造、工程施工到运营管理,均相当成熟,其强势地位岿然不动,而且加拿大、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也分别在制造、建设或运营积累了丰富经验。在列强环立的前提下,中国即使国产化率达到70%,也仍然不是跨国公司的对手;而磁悬浮领域的态势就迥然不同:虽然德国拥有原创技术,但却一直停留在研发阶段,中国一旦率先将其产业化,通过实战,就能掌握施工和运营技术,从而在这个领域世界领先,后来者建设项目,必然绕不开中国技术;此外,中国的车辆制造技术也会逐步提高。

    尽管有上述美好设想,但究竟是否要建设,还要进一步研究技术和经济的可行性。许多人都想当然认为:国务院批准了沪杭磁悬浮交通项目建议书,就是说该项目一定会开工建设。其实这是误解。

    柴贤龙认为,国务院只是批准了沪杭磁悬浮交通项目建议书,由此进入可行性研究阶段,而决非开工阶段。既然是可行性研究,就有可行不可行两种结果。在此期间,还需要经过环境评估、技术创新、综合效益等多种因素的考核,其中任何一环节都会使该项目产生变数。(记者李富永)

■相关链接  
  • [写作提升]名师教你匠心独远文章出彩
  • 机场建设费明年有望取消 有关部门正在讨论
  • 国家十一部门联合发文强调:不得整合已关闭煤矿
  • 美国参议院两党议员就移民法案达成妥协
  • 2006年高考语文复习指导:如何有效复习文言文
  • 吴敬琏认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关键在"坚持改革"
  • 高考语文复习指导:如何写好话题作文
  • 2005年高考语文试题解析及2006高考应对措施
  • 农学部发布考研调剂信息
  • 站内资讯搜索:  
    焦 点 事 件 人 物 评 谈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最新快讯
    ·广西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省教育厅要求培训机构教育…
    ·石家庄市教育局公布第三批…
    ·玉溪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伊州区多举措助力大学生就…
    ·大学生就业容易了,教育部…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印发…
    ·“职教高考”将建立,中职…
    ·教育厅新规之下,高考难上…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