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来任教家长舍得给孩子花钱
寒假临近,很多学校日渐冷清,可培训班却又活跃起来,随处可见家长带着孩子匆匆赶往各个业余培训学校参加培训,尤其是升学应试培训,几乎占据了孩子全部假期和业余时间。甚至有一部分家长放弃自己的工作,常年专职陪孩子为“考名校”补习,名曰“培优”,即全面陪伴孩子到考试培训班强化训练,使孩子获得名校升学考试的高分而成为“优秀学生”。1月17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培训班林立“专家”多
“我手里已经有20多份培训机构的招生广告,上面大部分写着专家,我也不知道选哪个好了。”当日,家住沈河区的刘女士对记者说。
刘女士告诉记者,她现在每次参加家长会,都会有一些人在学校门口散发招生广告,而记者在其散发的宣传资料中看到,大多数广告上有“著名教育家开办”、“育才、实验等名师任教”、押中多少考题和有多少学生考入“名校”等字样。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考试培训机构,通常六七十名学生一个教室,门口有专人把守,只允许学生进入教室,不允许家长与教师见面。工作人员表示,要对“名师”保密。
而一些培训机构主要采取成册做考题和填空进行教学,并频繁张榜公布名次,依靠考试成绩排座位,分数高者在前低者在后,刻意制造神秘感,不断刺激学生家长对孩子高分的欲望。
舍得花钱只为高分
“我现在一点也不反对孩子参加培训机构,只要孩子学习成绩上去,花多少钱无所谓,毕竟这对孩子将来有好处啊。”一直专职陪读的张女士对记者说。
记者发现,目前,带孩子奔赴各培训机构的家长主要有两种类型,其中较大一部分自己没有受到高等教育,没有能力指导孩子学习,但希望孩子将来在学业上有发展,再加上只有获得考试高分才能接受高等教育的现实,所以认定最直接获得高分的方法就是送孩子到培训班强化训练。另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尽管已经意识到应试教育存在弊端,也知道孩子要承受的压力很大,但看到别人都参加应试辅导而担心自己的孩子被落下,不得不将孩子送去接受考试培训。
智慧培训无法强化
面对众多家长采取高强度应试培训来制造孩子“高分”的现实,素质教育专家里京指出,考试培训已经形成一个炙热产业,但教育首先是培育兴趣,当学生热爱时才会有灵性,而强化培训把成千上万儿童的思维挤压到一个狭窄的考试模式中定型,在思维最活跃时期人为压缩其发展空间,必然要使儿童失去灵性、想像力和创造力,发展遭到抑制,这种群体拔苗助长行为是在灌输知识而非培养智慧。
里京说,不可否认,可能有极少数在某一学科上的超常儿童,可以通过适当的超前教育而超前发展。然而将眼光固定在极个别超常儿童的成功上,牺牲绝大多数普通学生为超常生当陪练实在很残酷。
当这种通过强化应试训练获得高分成为多数家长的共同选择时,也反映出我国的教育制度和体制仍存在缺陷。他说,也许经过应试培训后的儿童能掌握很多考试技巧,将来能够拿到学位,能在工作岗位上很好地完成被交待的工作。但是,他们在未来从事的领域中很难成为开拓者与指导者。
记者 刘宏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