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来华留学和出国留学是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和中外教育合作与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独特的战略资源,为发展和巩固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政治互信、外交往来、经贸关系、文化交流、教育合作,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和推动人类和平进程做出了积极贡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来华留学和出国留学是世界范围内国际学生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历了从点到面、从语言生到各个层次的学历生、从规模到质量的发展历程,体现和诠释着中国精神、中国方案和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正在缩短着输出国和目的地国之间的贸易不平衡。
关键词:改革开放40年;来华留学;出国留学;国际学生流动
作者简介:魏礼庆(1952—),男,山东昌乐人,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国际教育交流》杂志执行主编,齐鲁理工学院副校长、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国际化、美国教育、出国和来华留学、英美文学研究;胡燕华(1963—),女,江西临川人,副编审,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教育政策与制度、教师教育、编辑学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2月12日召开的全国留学工作会议上作出重要批示,要求留学工作要适应国家发展大势及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统筹谋划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培养造就更多优秀人才,努力开创留学工作新局面,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来华留学与出国留学均具鲜明的政治色彩,留学工作总体上服务于教育改革与发展、总体上服务于外交和提升国家综合能力与竞争力的大局。新时期,来华留学、出国留学与中国的大国地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精神与中国方案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成为深化人文交流、提升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载体,承担着新的历史使命。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系统研究梳理留学生工作现状与发展趋势具有现实意义。
一、改革开放40年出国留学与来华留学的总体状况
(一)改革开放40年,来华留学生的总体变化趋势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来华留学生数量和质量快速提升。来华留学生由建国初期的东欧五国的33名来华语言生逐渐发展到2016年的205个国家和地区的442 773名各个层次的国际学生;接受院校从最初的清华大学扩展到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29所高等学校及科研院所;此外,2016年另有13万名国际学生在我国学前教育机构和各类中小学就读,各级各类国际学生达57万人。本研究将改革开放后来华留学教育历史概括为定位调整阶段、扩大规模和质量提升阶段,当前正进入提质增效阶段。
(1)定位调整阶段。从1978年至2000年的22年间,全国共接受培养350 581名留学生,其中中国政府奖学金生32 059名,自费留学生318 522名[1]。这一时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春天,也是来华留学和出国留学的春天。来华留学规模得以发展,各种规章制度逐步建立并得以完善,来华留学教育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根据留学生特点制定相关政策,规范来华留学招生、教学、管理,使来华留学管理与服务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来华留学生源国由周边国家、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逐步扩大到世界众多国家,自费生的涌现和学位生的出现,使来华留学生规模逐渐扩大,质量和层次逐渐提升。
(2)扩大规模和质量提升阶段。从2001年至2016年的16年间,全国来华留学生累计达374万名,其中学历生13万人,硕士博士研究生375 513名,自费生200多万人[2],从2012年至2016年来华留学生总人数变化、学历生总人数变化、中国政府奖学金生总人数变化和硕博研究生总人数变化来看,来华留学生的总数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来华留学教育也逐渐进入协同创新、体制增效、规范管理阶段。具体来说,从1999年的164个国家或地区增加到2016年的205个国家或地区,以平均每年2.8个国家或地区的速度增长;接收来华留学生院校由354所增加到829所,以平均每年27.94所高校的速度增加;留学人员总数由1999年的29 179人次增加到2016年442 773人次,年均增长19.94%,学历生由1999年的11 479人次增加到2016年的209 966人次,年均增长20.25%,硕博研究生人数由1999年的2 896人次增加到2015年的63 867人次,年均增长19.02%。由此看出,在1999年-2016年期间,来华留学教育虽然受某些因素影响有所浮动,但一直呈现增长趋势(见表1)[3]。

(3)提质增效阶段。近几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数量明显增加,较之2012年,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和泰国学生数量排名分别上浮了5位、2位和1位。2016年,沿线64国在华留学生共207 746人,同比增幅达13.6%,高于各国平均增速[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