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执著考研十一年到底是为了什么
|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07-3-19 15:46:00 |
|
编辑说话:
现在全国很多高校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分数线可以查询了。如果说越来越多的考研生是为了将来获得更好的就业条件的话,那么也有很多人是为了推迟自己的就业压力。除此之外,还有特别执著考研以证明自己的能力而且屡战屡败的人,则需要从心灵深处寻找症结了。
■事件记录:
小佳快三十岁了,今年是她第十一次准备考研。亲戚朋友都在劝她不要那么要强,考不上研究生照样能生活得挺好,可是小佳觉得自己对考研特别的执著,这份执著最终一定会收来回报。但是,毕竟听的劝说多了,小佳有时候也有些犹豫,自己这份执著到底有没有错?
■咨询过程:
(一个晴朗的下午,一阵清晰的敲门声响起来,进来的是一位年近三十的女士,看上去好像挺严肃。还没等医生问,她就主动坐下来,开始了她的诉说。)
小佳:“医生,我已经考了十一年研究生了,可是直到现在都没有考上。我相信我这份努力最终会感动上苍。但是亲人和朋友都劝我不要再考了。我虽然仍旧没有怀疑我的执著的正确性,但是也会有一点彷徨,我这么努力考研难道错了吗?”
(医生感到她的性格中有一种刻板性。其实成功的道路很多,可是她却选择采取不断考研、失败、再考研的痛苦过程。大家都知道,学习、考试、失败是件苦事,可是她却乐此不疲,到底是什么力量在推着她,让她觉得不考上研究生就不行呢?)
医生:“那你为什么一定要考上研究生呢?”
(她似乎对于这种问题已经听得太多了,有些不耐烦。)
小佳(大声地):“因为我是一个有主见的人,也是一个有毅力的人。别人的说三道四左右不了我,我是下定决心要考上研究生!”
(医生感到她好像在较劲。别人越是劝她不要再考,她越是义无反顾要考,那么是不是别人的劝告反倒起了相反的作用?)
医生:“如果别人不劝告你,全都支持你考研,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这个问题她好像没听过,于是她愣了一下,想了一会儿。)
小佳:“如果是那样,那挺没意思的。但是我还是要去考,因为我心中有这个理想。”
(看来,现在别人的劝说确实对她的行为起了一定反向的作用。但是即使没有人反对她考研,她也还是会去考,医生猜想这可能与她以前的生活经历有关。是什么人一直在鞭策着她前进、再前进,是什么人对她的一点不完美的表现都要苛求,以至于她直到现在都不能放松自然地生活?当然,这并不仅仅指考研这一件事,连续考研的行为是建立在一定的性格和心理基础上的。如果考研真能从内心中让她愉快,那考一考也没什么关系,但是,这样的生活,她真的幸福吗?真的通过考研,她的现实生活就能完美无缺吗?)
医生:“你能否说说你除了考研以外的生活?”
(她的情绪好像一下子消沉下来。)
小佳(低声地):“我直到现在都没结婚,没有男朋友,父母说这都是因为我一直要考研,吓走了追求者,可是我不这么看,我觉得我挺优秀,如果考上研就更优秀,那些男孩为什么就看不见我呢?”
(医生对她挺同情的。这是一个刻板僵化、有点死心眼的女士。她把自己生活中的困难归结于没考上研究生,其实这只是她的一个梦想和托词。她凭借这个梦想安慰自己,凭借这个托词麻痹自己。可是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难道都能归到考不上研就不优秀上面来吗?这时候,她主动讲起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件故事。)
小佳:“我从生下来,爸爸就不喜欢我,因为我是个女孩,不能继承爸爸的事业。我爸爸是一位优秀的知识分子,他本想生个男孩,下半辈子就培养这个男孩成为他的学业的接替者。但我是个女孩,这令他很失望。所以,我从小就铆足了劲好好学习,希望自己将来也能像爸爸那么优秀。可是,我虽然考上了一所很不错的大学,但是在考研这件事上屡屡受挫。这让我和爸爸都很失望。爸爸以前曾经鼓励过我考研,但看我实在考不上也就不再勉强我。但我觉得,爸爸的心里还是失望了,我不能成为他的优秀孩子,他就更加不会喜欢我!”
(说到这里,她深深吸了一口气,低下头,把手中的纸巾缠绕在手上,来回地把弄。
原来,她表面上的一定要考研并不是她的最终目的。她的真实心理是想要获得爸爸的爱。在她的家庭里,优秀就能获得爱,于是她把这拿到现实生活中,想当然地以为优秀就能被喜爱,就能有男性青睐。但可惜的是,别人可不都是她爸爸,男性对于女性的审美也并不都是看她是不是研究生、博士生。她作
为女孩的那一部分,其实是深深的缺损着的,从她身上几乎看不出多少女性的风采,倒是像一个老学究,甚至,像她描述中的爸爸。医生不知道这一点她是否已经觉察。)
医生(引导):“你看,你和爸爸心连心呀,你挺像你爸爸的呢!”
(她连连点头,嘴角也露出一丝微笑。)
小佳:“是呀,谁叫我是爸爸的女儿!”
(其实,她是被她爸爸那种重男轻女的思想给害了,结果不仅意识不到,还心甘情愿地继续为爸爸的问题而承受失败和痛苦。医生知道,如果现在有一点挑明真相、对她爸爸有所挑战的话,立刻会毁坏之间的治疗关系。她会维护爸爸,因为“谁叫我是爸爸的女儿!”)
医生:“那你妈妈是否支持你考这么多年研?”
小佳(叹了口气,显得很无奈的样子):“妈妈什么都听爸爸的。”
(医生明白了,这个家庭不仅是爸爸深深地伤害了女儿,妈妈也对父亲的行为坐视不管,间接上纵容了爸爸的伤害。其实女儿和妈妈很相似,对于爸爸都是言听计从,对爸爸有些过分的理想化,而反过来压抑自己。
医生用简明的语言给她讲了这个道理。她睁着大大的眼睛,露出惊慌的神色,连反驳都忘了。医生不想一开始给她刺激太大,于是暂且结束第一次治疗,并约好下周的时间。)
(一周以后,她提前来了。这一次,她脸上那种自我标榜多么有毅力的神情消失了,看起来她很落寞,但是,这种状态比起高昂兴奋、坚持要考研的状态,已经是一个进步。她需要逐渐看到真实的情况,也需要花时间来面对对父母的不满。是时候了,她不能再继续总是当爸爸的小女孩,她需要有自己幸福的生活。
一段时间以后,她已经走出了诊室。现在的她已经放弃了坚持考研的念头,而想要做点平凡的事,过点平凡的生活。她已经意识到,父母不是完美的,她所要做的,只有做好自己,而不是总去满足父母潜意识的愿望。
窗外,春天的脚步已经近了,在这个春天里,她会怎样向未来走去?她将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这些问题,相信她已经有力量给出自己的答案。)
■心理分析:
小佳的案例发人深省。其实很多孩子的问题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这不仅指父母口头上说的期待,更重要的是父母潜意识里对于自己未完成心愿的期待,结果孩子成为受害者,却还并没意识到父母的问题。小佳就是这样一个牺牲了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去满足父亲愿望的例子,即使她真的考上了研究生,就能解决她的问题吗?小佳自己也许这样认为,但是客观情况可能比她天真的想法残酷许多。
小佳的另一个相关的问题是过分认同爸爸,从而好像没有女性特质。这也许才是她成为大龄未婚女青年的重要原因,毕竟,男人要娶回家的是女人,而不仅仅是研究生、博士生。小佳需要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女性角色,逐渐做回女性角色,这样她的恋爱婚姻问题和生活问题才能有一个比较满意的答案。
在心理咨询中经常能发现,从小被伤害的孩子会维护伤害她的亲人,甚至在生活中去寻找伤害,因为这种被伤害的感觉太熟悉了,是她们永远难以忘怀的伤痕记忆,但是,不要以为这就是正常的和健康的,她们的这种倾向有时候会使她们陷入痛苦的关系不能自拔,而像小佳的情况,则是为了伤害她的亲人付出青春年华。
小佳常用的心理防御机制之一是理想化,她把爸爸理想化,为爸爸付出爱与时间,以为这样自己就能分沾到一些灵光流韵,但这样做其实是纵容和完成了爸爸不健康的心理,最终使她自己陷入痛苦。
■理想化:
指的是把亲人或者相处的人想象得过分完美而没有缺憾,但是理想化经常与过度贬低相伴随,当距离足够近时,对方的一点不完美都会激起愤怒和贬低。(刘晓祯 赵晨滨) |
|
|
 |
热门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