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富豪教授榜能否成考研依据
|
来源:华夏时报 2007-2-8 10:58:00 |
|
中国富豪教授榜成为学生考研依据。2007年1月,某点评老师的网站上发布了“中国教授富豪排行榜”。此榜一出,迅速在各大论坛上转贴发布,众多网友纷纷热议,对教授富豪的现象褒贬不一,各有看法。
反方 知识童话还是学术巫语
⊙邓海建(江苏教师)
这是一个“榜单秀”的年代,按理说给教授们的“身价”排排行也不能算是动辄得咎的事情。关键是,当“中国富豪教授榜”乍一出炉,我们为什么找不到太多的基于“知识经济”宏大背景下的逻辑欣喜呢?我们对“中国富豪教授榜”的犹疑,更多的是在“中国学术现状堪忧”的语境下的一种警醒式反射。
这个榜单尽管存在纰漏、尽管是一种民间话语表达,但它毕竟在某种程度上表征着“富豪教授”这个群体的社会辐射效应。在这个问题上,有几个命题需要我们厘清:一是“教授”到底可不可以多栖成“富豪教授”?这个问题和一个“歌星”到底可不可以成为“影视歌三栖明星”不是一个概念。歌手不唱歌去拍电影大抵不能叫“不务正业”,但一个“教授”设若不做学问只去赚钱,怕就不能只用他创造的GDP来度量其身份价值了。一边是学术萎靡的事实困境,一边是个人腰包鼓鼓的利润风景,一个个“富豪教授”要话语铿锵姿态强硬,就得先经受得起职业操守、权责对等的拷问;其次,我们的“教授”的身价究竟该如何彰显?“知识经济”或者“知本经济”年代,知识的确不再羞于兑现资本,但,一个社会之所以对“教授”身份的价值认同怀有歉疚敬仰之心,在于其造福社会的能量。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教授界出几个“富豪”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大家都以此为价值旨归就不正常了。
在我们的科研院校尚且不能列出一份“中国学术教授榜”来兜底的现实语境下,一份金光闪闪的“富豪教授”榜单怕不是让人骄傲的事情。一个披着国家教授身份的公民,把“富豪”身份经营得比“教授”还要好,这真是国家之福、社会之幸吗?
正方 摈弃固化社会角色目光
⊙刘先进(武汉学生)
诚然,挥笔千万的富豪形象与教授诲人不倦的传统认知有很大反差,但我们不能以固化社会角色的目光来看待富豪教授——毕竟,个体生活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在不同的时候需要承担不同的角色,个体也可以根据情景的变化相应地更换角色的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
因此,在学校他们是教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而在生意场上,他们可以运筹帷幄,与对手巧妙周旋。只要教授们能懂得平衡的艺术,合理地分配时间,妥善处理角色之间的转化过程,履行相应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比如在学校里按时到课,完成教授任务,而在生意场上循规蹈矩,合法经营。教授与富豪的角色不冲突,富豪教授的存在就无可厚非。
更何况,社会成员能够在各种角色之间自由转换,恰恰说明了社会的自由度正在增大,人们的身份正在转向多元化。诚如席勒所说: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个体越能体验不同的角色,其选择空间就越大,个体的价值就越能得到完美体现。
身为一个知识分子,能够通过自己的知识赚取财富利国利民利己,这正表明社会的包容性越来越强,知识精英越来越受尊重。另外,教授们大多从事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商业领域,他们完全可以利用自己角色的转变为学生的成长浇水灌溉:比如让学生在公司的研发领域实习。
有人不理解富豪教授的现象,恰恰是囿于以往固化社会角色的目光,这不利于社会多元化价值的建立,希望公众能转换角色目光,以包容的心态看待富豪教授,让更多的人在社会舞台上体验更多的角色。 |
|
|
 |
热门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