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何影响
可能调整研究生培养院校和专业布局
教育部官员今年4月曾指出,没有研究课题的导师,就不能带研究生。此次改革后,导师课题经费将成为研究生培养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那么部分文科专业会不会陷入生源困境?
沈红认为,没有课题就不能带研究生,只是政策的主流,但不是“一刀切”,国家会出台政策保护部分国家需要的长线专业和基础学科,如考古、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但这些专业进校还是会都交费,只是资助力度大,可能以全额奖学金等形式再还给学生。
沈红个人理解,此次收费改革的直接结果之一是,它可能会作为调整专业布局的杠杆。收费改革后,有些市场不需要且也不是国家政策应该保护的专业必然面临竞争,久而久之,一部分不适应社会需要、不符合学术发展趋势和国家利益的专业会被淘汰,进一步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改革要求学校加大对研究生培养的投入,加大资助力度,必然对学校财政提出更高的要求。沈红认为,收费改革全面推广后,可能迫使高校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定位,部分依赖其他高校联合招收研究生的学校可能会“知难而退”,从而专心于规模较大的本专科生的培养。
为何改
全面收费时机已经成熟
如同“狼来了”一样,从1999年开始,几乎每年这个时候都传言研究生将全面收费,但直到今年才正式开始试点。沈红认为,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时机已经成熟。
事实上,我国研究生公费自费双轨运行已多年,目前大多数培养单位在研究生招生工作中都大量使用委托培养、自筹经费等方式收取学费,只不过收费对象还不是全体学生。
据华科大研招办负责人介绍,我国现行研究生招生有4种录取类别:计划内非定向、计划内定向、计划外委托培养、计划外自筹经费。国家计划招生由国家按招生指标下拨培养费,对纳入国家计划的学生免收学费并给予普通奖学金(即常说的生活补助金),委培生由委培单位出资(也有一些由个人出资),自费生及自筹经费生由个人出资或导师和个人出资。这种双轨运行模式是1985年开始实行的,此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实行的是单一的国家财政模式。现在所说的研究生培养收费改革,实际上是指全面收费问题。
这种公费自费双轨制模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培养经费问题,满足了社会需要。但随着自费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双轨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
沈红认为,研究生全面收费后,因为个人、导师都要承担部分教育成本,有利于促进研究生的学习主动性,也有利于导师认真、负责地选拔和培养学生,还有利于导师队伍的优胜劣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