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原到上海、从上海到广州到深圳……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小李的手指在地图上滑动着,给记者勾勒出了他近来的求职“路线图”。
小李是本市人,即将从陕西一所高校毕业。昨天上午,记者在万柏林区建材小区其家中见到了他。脸上还略带疲惫的小李说,现在已经过了学校要求的返校时间,但他觉得身心俱疲,只好向学校请了假。
小李认为自身条件不错,也希望到更广阔的天地中闯荡一番,不愿意毕业后再守在父母身边。于是,今年春节过后,小李便一个人从省城坐火车前往上海求职。在上海,小李待了半个月的时间,先后参加了7场招聘会,给招聘单位留下了二三十份简历。但他投出去的简历大多石沉大海。小李说,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心仪的职位,但看看与自己竞争的对手,既有比母校名气更响亮的本科生,还有学历更高的博士、硕士研究生,自己并没有多少竞争优势。眼见在上海没有机会,小李又来到广东,参加了在广州和深圳举行的几场招聘会。投递简历,等待通知,参加面试,20多天时间里,小李在广州和深圳之间往返了4趟。时间最紧的一次,他从广州到深圳参加完面试,又乘车返回广州参加另一家企业的面试。小李说,那段时间就像赶场一样,把人累垮了,但还得振作起精神,总想给考官留下一个好印象。小李还到过珠海等沿海发达地区的城市寻找过机会,可是都没有成功。
随后,小李又出发去北京参加招聘会,然后从北京到天津,再从天津到青岛,最后一站是大连,四处奔波,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父母通过长途电话进行劝说,于是,小李在4月19日回到了省城。小李告诉记者,回家后他蒙头睡觉,现在总算缓过来一些。他说,身体的疲惫还是其次,最难熬的是等待,投简历后等面试,第一次面试后等第二次,面试后等录用通知,精神紧张的时候,半夜睡觉也会觉得手机响了……
小李说,再休息几天,必须返校准备毕业事宜。他对自己今后的求职道路仍有不少想法。
省城一所高校的一位班主任说,她接触的不少大学生都有小李这样的经历,找工作首选的就是北京等大城市,或者沿海发达城市,有招聘会就前去参加,但往往是跑了远路、花了大钱、耗费时间和精力,最终却没有多少收获。一位就业指导老师认为,大学生考虑就业时,应实际一些,根据自身条件有的放矢,不要盲目四处撒网。(来源:太原晚报;何宝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