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各大高校大学生求职、签约将进入高峰期,江南时报校园记者在对南京多所高校调查了解到,今年不少毕业生感受到竞争激烈、就业不易。采访中,为数不少的学生选择跨专业甚至跨学科就业、高职生就业好于本科生的现象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近日记者走近了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了解他们的就业心态,同时也约请专家给予就业指点。
现象:高职生好找工作,跨专业增多
高职生就业好于本科毕业生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与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现状相比,高职院校毕业生虽然只有大专学历,但因专业定位准确,对工作的期望值不是很高,心态稳定,就业形势普遍看好。
南京一所职业学院负责就业的老师告诉记者,前两年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表明,江苏省专科就业率超过95%,高于本科。专科培养技能型人才,专业对市场具有更强的贴近性。而一些高职院校采取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也受到不少用人单位的肯定和青睐。
选择跨专业就业毕业生增多
在调查中,记者了解到,在已经“敲定”工作的毕业生中,有不少学生选择了跨专业就业,甚至有考生从事跨学科工作。今年应届毕业生小王告诉记者,他学的是交通工程专业,但在就业的时候却选择了销售工作。小王解释说,一方面销售是他的兴趣,另一方面他也有相关经验,在大学期间他曾经做过家教、促销等多份兼职,基于这两点让他选择了做销售。“现在跨专业就业已经很正常。”河海大学一名毕业生坦言,自己对于选择跨专业就业已经可以接受,理科毕业生从事文科工作,做个助理、翻译或者文员都很正常。
据调查,由于兴趣、特长及本专业对口工作不好找等原因而选择跨专业就业的毕业生占了很大比例。除此之外,毕业生对于职业选择上观念也逐渐放开。
动态:一批考研落榜者加入求职行列
一批考研落榜加入求职行列
随着3月14日,2007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分数的公布,不少没有通过考研初试的考生加入到求职的行列之中。在调查中,记者发现,相比较而言,这些学生的求职心情更加焦急。
南京林业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四学生小赵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说,她原本一门心思考研,所以就报考了浙江大学新闻专业,原本以为研究生录取有望,这一学期可以找个单位实习锻炼积累点经验,结果分数出来没能通过,就再也静不下心来去实习,分数出来的第二天就结束了几天的实习,而打算回家乡浙江找工作。
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找份工作咋就这么难!新学习开学,不少毕业生过完春节之后又投入新一轮的忙碌中,“跑招聘会投简历、找亲戚拜朋友托关系”每天都在忙碌只为谋份合适的工作,南京工业大学毕业生小李向记者诉苦道。小李告诉记者,他家在徐州,放假一直在南京寻找合适的就业机会,年前一个星期回家还不断地听父母的话到亲戚家拜访,尤其是在外工作回家过年的亲戚更是加强了联系,看有没合适的工作机会介绍,过了初六就到了南京,参加招聘会以及在网上投简历。“不是专业不对口就业开出的工资待遇比较低”,小李无奈地感叹道,还想再继续等等看有没比较合适的机会。在采访中,不少毕业生坦言,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分析:两大主因造成跨专业就业现状
很多岗位需要综合型人才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振卯分析认为,对于大学生跨专业找工作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首先是社会用人单位观念越来越开放,不少用人单位对于岗位工作人员业务的要求并不仅仅只是专业知识,更多的岗位需要综合知识过硬的人才,这就促使招聘单位在选拔人才的时候把目光放得更广阔,而不局限于一个专业。在这种条件下,相关专业甚至跨专业的优秀人才都可以被单位吸收任用。
高校学科设置没有适应市场经济
同时,王振卯还介绍,造成跨专业就业的另外一个原因也跟高校的课程有一定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校的部分学科设置并没有真正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人才的多方面素质要求。王振卯研究员分析说,这个社会越来越需要具有多方面知识和能力的人才,目前的高校不少专业课程设置还只是侧重基础专业知识的教学,而不注重培养多方位发展的学生,这也使得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的时候很难找到专业“对口”岗位。
建议
高校:要加强自身的定位
对于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情况好于本科生的情况,王振卯研究员分析说,当前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了就业,而高校的定位不尽相同,过去大部分高校培养的人才目标主要是学术人才,并不是为了就业,但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某种程度上来说,本科教育逐渐成为了“公众”教育,这就需要高校加强定位,明确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为了就业还是为了学术研究。王振卯分析说,在这个知识大综合的社会,交叉的知识更容易创新,也更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促进就业的一个途径应该在学科课程设置上要面向市场,培养综合素质人才。
学生:让专业知识成为就业的砝码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在打好基础同时要培养综合技能,王振卯研究员建议说,在校大学生要打好基础,包括专业知识、英语、汉语语言的表达和写作能力和基本的“工具性”的东西要掌握,另外要努力培养为人处事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等。王振卯强调说,对于学生来说,专业不要成为就业限制,大学生完全可以努力学习好专业知识,增强综合素质的同时,将专业知识看成是就业的砝码和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
原载 人民网—江南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