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求职 暗潮涌动
新雄:从3月初到五一期间,是传统的招聘求职高峰。从外地来武汉的学生和从武汉到外地的学生络绎不绝。今天我们就来侃侃这个话题。
郭策:异地求职很早就有,但近年来有愈演愈烈之势。前程无忧网的一份调查显示,45.58%的异地求职者倾向于在长三角地区寻求发展,渤海湾、京津地区位居其次,占到24.82%,昔日具有非凡吸引力的珠三角地区魅力急转直下,以19.83%的份额排列第三。
钟年:近年来异地求职比较普遍,其原因可能有多种,包括:眼下大学生就业压力尤其大,大家渴望寻求新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年轻人不安于现状,富有闯荡精神,愿意到外面去闯荡,等等。
新雄:选择异地求职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理由。想独自在外闯荡的;为爱情而远赴他乡的;甚至还有纯粹是抱着碰运气的心态到异地求职的。
钟年:“树挪死,人挪活”,异地求职我看没什么不好。大的方面讲,异地求职能促进人才流动;从小的角度讲,异地求职对个人成长有帮助。在本地求职,因为环境相对熟悉,人会产生惰性。而异地求职,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现实问题,这会逼迫当事人去面对、解决。可以说,异地求职无论对提升当事人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对毅力的培养,人格的健全等,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郭策:走出熟人堆,到异地求职,某种程度上也能帮当事人减缓压力,甩掉包袱,专注于一件事。在一个陌生的异地城市,反正认识的人极少,可以甩开膀子做事,不必担心同学、朋友、熟人的评价和比较。即使一段时间居无定所、食不饱腹、衣不光鲜也无所谓,当事人可以心无旁骛,集中精力干自己的事,这相反有助于成功。
他乡虽美 审慎前往
新雄:的确,现在有很大一部分工作未落实的本地大学生正摩拳擦掌,准备到外地求职。
钟年:去某地之前,我们常常会听说某某拿高薪,某某干得不错,正是基于类似的好信息,才决定到某地求职。其实,因为距离远,我们听到的往往是比较新奇的东西,信息可能并不完整,比如,我们注意到某某的高职高薪,却往往忽略了他承受的巨大工作压力——武汉地区有些硕士生到沿海的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即可拿到七八千元的工资,这比好多武汉高校的教授的工资还高,但他们经常加班加点,承受的压力非常大;我们注意到某某获得成功,可能忽略了他成功背后付出的艰辛。建议到异地求职之前做审慎的思考,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要知道并不是人人都能成功,人人都能拿到高薪。
郭策:考虑去异地求职的大学生,应充分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自身条件怎样,自己的学历背景如何,实践经验如何,专业优势是否明显,个人心理素质怎样,等等。上述问题仔细考虑一番后再做决定。如今,很多学校学生都兴扎堆、抱团,师兄师姐照顾师弟师妹很正常,在上海,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学校的学生很有市场;在广州,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的学生颇受偏爱……在求职过程中,外地大学生可能会受到不公平待遇,异地求职的大学生要对此有一定心理准备。
各高校区域影响力有差别
钟年:部分高校在本地很知名,但在北京上海等地,别人可能是“闻所未闻”,这自然会影响大学生的求职效果。据圈内人的经验,武汉高校在南方的影响力甚于在北方的影响力。某种程度上讲,像武大、华科大等武汉高校的学生到南方求职,更容易得到认可。
新雄:对于即将前往外地求职的大学生,两位还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郭策:有的学生在本地可以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但是去了竞争激烈的大城市就未必;初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找工作,如果没有熟人帮助的话,可能会遭遇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诸如此类的问题,准备异地求职的大学生应有清醒的认识。到外地求职,应带足盘缠,一般来说要带足三四个月的生活费———眼下找份工作,顺利的也得一两个月。此外,尽量投亲靠友,减少开支。手头紧,工作无着落,在外地会很惨的。
钟年:我赞同年轻人到外地闯一闯,培养些能力,增加些阅历,开阔些眼界。但我也想指出一种现象:现在中国人似乎热衷于往外跑,从小城镇往大城市跑,从内陆城市往沿海发达城市跑,从国内往国外跑……其实我很希望国人能有份家园感。物质上的获取并不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心灵和精神上的收获有时更重要。湖北省一高考状元去年在国外跳桥身亡,颇能说明这个道理。我想,我们即使走到天涯海角,都要为自己的心灵留一片归宿地,努力做一名身心健康的现代人。
原载 荆楚网—楚天金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