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和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几位学者最近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证明口音与就职成败有关。
研究中说,口音会触发一些偏见,例如美国人一般会认为:说亚洲口音的人经济条件好,教育程度高;带西班牙口音的人一般受教育程度比较低;阿帕拉契山区口音也会被人歧视。在英国的偏见是,带利物浦口音的人不像牛津、剑桥口音的人那样“有文化”。
研究还发现,在其它条件同等的情况下,如果求职者的姓名是个外国姓名,而说话又带口音,那么面试中最有可能给雇主留下不好印象,从而求职成功可能性最低。如果姓名是个外国姓名(比如冈萨雷斯),而说话不带口音(比如西班牙语口音),那么求职成功的可能性却反而会提高。这是因为根据打破预期理论,姓名在面试中降低了期望值,而一开口没有口音,则突破了当初的期望。
日前,一商学院教授邵博士说到一中国朋友来商院应聘的事。邵博士说应聘者十分优秀,发表了很多高质量论文,也拿过很多出色的奖项,照说应该就地录取才是。但招聘委员会有人抱怨他口音重,未予录用。这很可惜,不过也没有办法。和出生地、种族、年龄这些因素不同,口音可能会直接影响工作。在商学院任教,语言表达很重要,教师口音重,学生投诉,学校也为难。因此,雇主有权以口音为由,拒绝应聘者。这并不违反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的规定。
在美国的中国求职者常表示,英文好,找工作很占便宜。英文不地道,或口音浓重,是中国人在海外求职遭滑铁卢的一大原因。让人十分困惑不解的是,印度人说英语口音更重,却并不在这些方面吃亏。这又是何故?
吴女士在一大学IT部门任人力资源负责人,该部门常有中印两国学生前来应聘。我问她为什么印度人口音并不吃亏?她解释说:美国人习惯了印度人这种英语。印度人的口音虽然浓重,但是多半情况下有规律可循,比如发“l”音时会用舌尖顶住前颚。中国人的口音可能更庞杂,更捉摸不定。另外,印度人哪怕有口音,可是英语为其官方语言,他们说话语病少。
如果短时间改不了口音怎么办?在这方面经验丰富的王女士表示,减少口音“没有什么秘诀,只能多多锻炼和接触。口音改起来太难。有一些学校有专门项目帮助外国人改变口音,究竟收效如何我未曾听说。”她同时又提出,问题的关键未必是改进口音本身,而是如何削弱口音的影响。她提出了四点建议:
第一,在着装、举止、简历等方面,都给人创造有着良好职业训练的印象,不让对方有机会在印象上先入为主,你还没有开口对方就已经歧视开来了。在求职当中,需要呈现出很好的职业形象,让对方刮目相看。
第二,应当扬长避短,侧重于彰显优势,把口音这个弱点“盖”下去。比如中国人如果是来自一些理工科专业,美国人的脸谱化倾向是认为他们数学好,理科功底好,这些脸谱化并非坏事,在这些方面表现出色,与其期望吻合,对方会去接受口音这点小小不便。
第三,要提升语言本身功力。说正确的英文,说得顺溜,这样哪怕带些口音,只要不影响交流,就不会有太多负面影响。
第四,要增进接触,熟知所在国语言文化。有时候双方交流中的隔阂并非口音,而是文化,比如你没有看过当地流行的电视节目,或者时事新闻,形成共同爱好或者认知。你不一定要去喜欢橄榄球冠军赛(“超级碗”),可是你若是根本都不知道,交往中有时候就会有尴尬的时候。相反,如果有一点口音,说起同一个节目却话语投机,这同样也是打破预期理论的一个表现。它会让双方距离一下子拉近,让对方不再觉得你像个外星人。
但上述多半因素也和自信心有关。在美国,各地口音也千差万别,比如非裔美国人有口音,南方美国人也有口音,不过现在很少听说他们会因口音影响求职,有时甚至略有优势。当然,人们对一种口音本身的看法也在发展变化,但更关键的一点,是美国人并没有外国人求职时的那种不自信。
确实,求职时拿出成竹在胸的气概,谁还太在乎你口音的负面影响?(南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