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生和名企是最好的组合?
一方面,有学生抱怨企业的眼睛只盯住名校毕业生;另一方面,也有企业感慨名校学生自视甚高,不好用。名企携手名校毕业生,这样的“强强联合”为何换回一堆牢骚与抱怨?
刘月波主任认为,名校生和名企双方对彼此的期望值都太高才是上述矛盾的根本原因。
他分析,在名校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社会和家庭对他们的极高期望给他们造成了较大的心理负担,而“天之骄子”的地位更使他们心高气傲。一旦企业在招聘时许诺的优厚待遇成为“口头支票”,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出现怠工、跳槽的情况;与此同时,名企也希望自己招到的都是综合素质强、发展潜质好的人,盼着这些金子早些发光。当这种预期没有达到时,企业便发出“名校学生不好用”的感慨。
“事实上,名企未必是所有人的最优选择,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作出最终决定。”刘月波认为,就业不仅是企业对求职者的一个选择过程,更是求职者自我选择的过程。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职业目标在哪里,在有利于职业目标发展的前提下进行抉择。
据一项对北京人文经济类综合性重点大学大学生的调查中显示,大部分学生对自己将来的职业没有规划:对自己将来如何一步步晋升、发展没有设计的占62.2%;有设计的占32.8%,而其中有明确设计的仅占4.9%。
在大学期间,大学生对自己的发展规划不明确,不能运用职业设计理论,规划未来的工作与人生发展方向,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就业的提前准备和准确定位,甚至影响对工作的适应。
比如你是喜欢安逸平稳的工作环境,还是愿意成为勇于挑战的创业者?你是看重长远发展,还是更趋于眼前利益?对于这些问题毕业生应该自己先想清楚。
刘月波认为,大学生在选择第一份工作时,首先要问问自己就业的目的在哪里。他认为就业的目的应该是提高自己的能力,不断地积累经验。他说:“从这个角度来看,找到一份与专业业务有直接关联,与今后职业发展目标紧密相关的,且能够对自身不断增值的工作,比进入名企更加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