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教育惩戒”的话题很火。
关于社会关切的教育热点问题,尤其是惩戒的属性、适用范围等做出了相关的规定,把教育惩戒纳入了法制轨道。
这个让教育惩戒有尺度、有温度的规定,有助于改变以前无法可依的状况,更好地推动国家基础教育的发展,更好的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
这个规定的出现,会有效地改变教育的现状,既是对学生的保护,也是对老师的尊重。

教育无尊严
回顾过往,教育中的惩戒问题就是一个难以言说的痛。多少年来,一提到惩戒学生,就是老师在闯红灯,在违规,老师也失去了为人师的尊严。
每年,数不清的报道针对老师对学生的惩戒教育。
2020年12月,衡阳市铁一中学一个老师被投诉。 原因是一个学生违反学校规定,带手机到学校并玩手机。老师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严格管理,没收其手机,却被投诉到教育局。 还有一个更严重的是,西安一老师没收学生手机后,被学生打伤。 2020年11月,贵州一中学教师涉嫌体罚学生。涉事学校的校长、副校长、教师均已停职调查。对于这个父母不在家,窜楼层早恋的孩子,老师真是管得多了? 河南一位老师将学生的默写成绩发到家长群。
成绩不好的孩子家长声称老师伤害了自己和孩子的自尊。一位家长要告到教育局,除非老师登门道歉。
甚至有家长威胁说老师公布分数,孩子想自残。老师一听到危及生命,马上道歉,然后立马辞职。
这不是大型考试,只是一个默写成绩,何至于此?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被逼辞职让人们质疑:到底是老师教育学生,还是学生教育老师?教育还有尊严吗?

教育之殇
很多发生在教育中的事情让人感到,教师不敢有任何严格的教育行为,因为被投诉,被离职,被警告,被迫道歉都是轻的。
2018年7月,河南常仁尧20年后殴打以前的班主任,并让人录下视频,广泛传播。 2019年6月,虽然常仁尧因为寻衅之事被刑拘,判处一年零6个月。但被打的老师,情何以堪?这不能不说是教育中的伤痛。 作为老师,你教育管理的孩子有可能随时伤害你,你敢于大胆的管理不听话的孩子吗? 2019年10月24日,四川仁寿县某中学的学生颜某因不满老师的日常管理,在教室内用砖头将毫无防备的老师黄某头部打伤。通报中称的是“日常管理”,还不是“严格管理”。
很多家里有当老师的,看到这类惨状,不断地告诉自己当老师的家人:“学生不学就算了,成绩不好别去逼他学,千万别去多管,生命要紧。”
多少惨痛的教育案例,有的甚至是如此血淋淋的,让人不免担心,教育之殇何时了?

教育的诟病
因为多年来教育舆论的偏向,对待学生的任何教育措施都可能让老师成为家长和学生攻击的靶子。
只要学生有任何事情发生,都是老师的问题,大帽子都会扣到老师头上。
因为没有严格的惩戒措施,很多老师对扰乱课堂秩序,违反学校校规都只能轻描淡写的处理。
批评稍微严格,就有可能触及家长的逆鳞,投诉你;触及学生“易受伤的心灵”,多年后怀恨在心。
不是有报道称一个家长把自己孩子的老师抓到派出所的荒唐事吗?
老师的“育人”作用不断被弱化的结果是,学生开始“不怕”,不怕做错事、不怕违反纪律、不怕扰乱课堂,因为老师“怕”,老师只敢“教书”,不敢“育人”。
当学生不怕老师,没有了师道尊严后,老师就失去了应有的尊重,教育就失去了应有的繁荣。

对孩子实施惩戒实质是在保护孩子
惩戒对孩子的成长是有益的。
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在《圆桌派》中很好地阐释了这个观点。
她说:“人的成长过程中,要形成一些东西,出来爱之外,还要有敬畏。如果孩子违法了,惩罚实际上是一种保护,让他知道怕,知道后悔,以后再也不敢了。真的让他不敢了,才是保护他。”
没有惩戒的教育,让孩子不知道“怕”,不知道违规的后果,不知道违规的代价,这种无知会让他犯更多的错误。
网上曾经报道一个犯罪的年轻人大吼:
“你们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有些事是不能做的?你们为啥不在我犯错的时候惩罚我,让我知道什么是我不该做的?”
这种没有任何惩戒的无限制的爱,给孩子造成的是不可逆转的恶果。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在演讲中提到:“不打不骂不罚是培养不出好孩子的”。
惩戒让孩子知道怕,知道规矩不能随意违背,犯了错,就该接受惩罚。
唯有惩戒,让孩子清醒,让孩子明白事理。
教育中家长和老师不能一味地退让。姑息不是爱,姑息是纵容,姑息是伤害。

惩戒教育是在维护师道尊严
古代的“师道尊严”,意思是指教师因教育权威获得尊重。重教必尊师,尊师必尊师道。“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发展教育事业,最要紧的是尊重教师。
为尊重教师,教育才可以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