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两三年非遗“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告别手工作坊的“自娱自乐 ”,纷纷走进公众视野。从高大上的收藏品到普通工艺品,从过去皇家园林的御用之器到现在乡村的民俗展演,均朝着产业化、品牌化的模式过渡。据相关机构统计,非遗已然悄悄拉动一个千亿级市场.“非物质文化遗产”显然是一块金字招牌,成为各企业和资本眼中一座新崛起的金矿,并开始尝试用商业手段进行一场创新与传承的非遗救赎。
就教育培训行业来讲,“非遗项目体验”“非遗进校园”“非遗研学”等等一系列形式的非遗教育迅速火热起来。诚然,非遗项目的青少年教育对于中国非遗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但中国非遗项目数量庞大,目前在支撑非遗教育的师资大多为非遗项目的传承人,而非遗传承人本身的文化程度及教育状况千差万别。所以就关于青少年非遗体验教育在实践中的若干问题采访传习所品牌创始人陈芳刚先生。

Q:传习所在开展青少年非遗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A:我们传习所开展的非遗教育其实更应该称为非遗文化公众教育。非遗的青少年教育我们也开展很多,北京、石家庄、保定、天津等地的中小学均邀请我们去开展过活动。我其实也针对您刚刚问题也深入的思考过,我们传习所开展青少年非遗教育的目的一是丰富我们企业的产品线,增加受众;二是想通过我们传习所的微薄力量也能帮助中国的非遗文化有所传播和传承。中国的非遗项目有好多是特别需要我们年轻人去了解,需要孩子们去体验,需要大家为这些非遗项目提供传承的土壤的。说到青少年的非遗教育,我们最直接的目的应该是希望青少年能够了解到、体验到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与震撼,更要通过这些非遗项目去了解学习这些非遗背后的文化。就拿宣纸来说,一张宣纸生产周期要长达一两年的时间,宣纸的原材料加工要一百道以上的工艺,而纸又是中华文明的传承的主要载体,通过宣纸这个非遗项目引导青少年去学习历史、书法、国画等学科知识等。
Q:青少年非遗教育是重“术”还是重“道”
A:您的问题好专业,我该怎么说呢,其实根据我们传习所这一两年开展的各类青少年非遗教育来讲,“术”与“道”都是很重要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割裂去看待。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会首先挖掘非遗项目中能够吸引到青少年注意力的点,然后针对这些点开发成体验类或者协作类的活动。等孩子们“玩”的兴趣盎然的时候我们在把该项目的文化内涵引申出来,这样孩子们会听的很认真,十分有助于孩子们了解掌握这个项目的非遗文化内涵。
Q:面向青少年教育的时候非遗项目是否要进行筛选?
A:要的,我们在做非遗体验的时候会对非遗项目进行多维度划分,比如世界级的、国家级的、省级的等等;还划分建筑类的、饮食类的、穿戴类的等等;同时还按照地域划分,根据青少年心理认知及知识储备划分初级、中级、高级等等。当然,需要筛选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不是所有的非遗项目都适合对青少年进行教育传播。要挑选符合青少年素质教育或双核教育的前提去筛选非遗项目,只有这样才能积极的、有效的达到我们开展青少年非遗教育的目的。
Q:非遗项目施教者是否需要资格评定?
A:我没有太多文化,只能举一个很粗糙的例子。我们去餐厅吃饭,服务员端来的饭菜我们可以放心大胆的吃。为什么?因为我们知道做菜的师傅手艺是合格的,因为有饭店老板给我把关判断了。为什么我们去饭店吃饭?因为我们知道饭店里的饭菜是安全的,因为有政府里的卫生部门帮我们把关了,这家店是符合规定开张的。同理可推,非遗进校园肯定是需要资质审核评定的,学校也好,教育部门也好,肯定需要他们对非遗教育的施教者进行资质评审的,我们得知道非遗教育施教者对孩子们输出的文化是合格的。因为饭菜让孩子们的身体成长,文化让孩子们的灵魂丰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