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5年1月8日-9日,全国“基础教育一贯制办学模式创新研讨会”在北京举办。全国各地校长、教师、教育研究人员等500余人参加了会议,探索一贯制学校管理模式创新,总结学校管理和育人模式研究成果。搜狐教育独家网络报道了此次大会,并独家采访了部分与会校长。以下是对北外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林卫民先生的采访。
搜狐教育独家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图为北外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林卫民
林卫民30多岁就在浙江做了特级教师,曾是杭州最有名的学校杭州外国语学校的校长。媒体评价这位校长有着教育家的气质,也有教育官员的气场,举手投足间不同凡响,步履和缓从容稳健,且书籍不离手。
搜狐教育:作为北外附属学校同时也是一贯制学校,能否分享下您的治校经验和创新?
林卫民:创新其实是一种微调,更多的还是对成熟传统的延续。我们作为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附属学校,在共同的中小学课程基础上也发挥我们外语校的特色优势。我们每个学生都要学两种外语,其中一门外语可以由自己选择,这一点来讲我们是创新的。做教育还是要朴素一点平实一点,办学校需要一种朴素的情怀,认认真真地上课,认认真真地跟学生谈心。
搜狐教育:2014年新招考改革,对基础教育影响大吗?
林卫民:高考很重要,但最终结果可能是在全面落实教学要求的自然结果,不是特意做出来的某一个效益,就日常工作而言我们不会把高考作为唯一终极目标。学校要完成两大事务,一是培养学生的学科制能量,教授学生知识,另外一个就是培养学生作为“人”的发展。所以除了课程教学之外,我们还要做了很多其他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事情。
搜狐教育:新招考方案提到英语社会化考试,您怎么看这一变化?
林卫民:这实际是评价方式的变化。如果我们的教育真能做到考教分离,可能我们的基础教育会走向一个常态。英语一年两考无非就是一个知识和能力的评价,这样一个评价提供了多次的机会,从人性化的安排来讲是合理的。如果真的有条件可以所有学科都开放多次考试,包括各个大学按照专业设置,根据各个学科的评价测试结果进行录取。所以这种多样化的录取方式应该是一个方向。
其实作为中学教育最希望的是考与教的分离。国外的大学的录取标准是根据学生的成绩、平时表现以及面试结果等综合因素确定是否录取这个孩子。如果哪天我们能够做到考教分离,中学只完成教的任务,其余做日常教育可能基础教育会走向常态化,教育会更好。
搜狐教育:您怎么看待美育、艺术教育对人影响的?
林卫民:教育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涉及到肢体的训练,当然体育和美育等远不只是对自己的熏陶。从教育的发展来讲,原来我们的家庭是田园式的,家庭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和基本的生活能力。学校是跟家庭是配合的,但现在家庭可能不再是田园式的了,家庭教育也缺乏了劳动、生活方面的教育,更多的是智力教育。所以学校应该加强学生跟肢体有关的教育,不仅是美乐和体育,可能还需要加强劳动课、生活课等。
我们的教育还得从简单的熏陶中脱离出来,不是说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一个强者,也不少要培养多少的精英,教育更要关注帮扶和拯救,这才是普世性的常态化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