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河南频道6月20日讯 大河网-河南日报报道:(记者柯杨)今年郑州市适龄儿童上小学依旧实行就近入学的原则,但这一政策并不能挡住部分家长择校的脚步。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上小学择校的主要原因。
调查
家长择校观念更实际
“孩子要上小学了,你认为下列哪个因素最重要?”6月17日,省会30位家长接受了这一调查。
结果显示,各种因素的排名顺序依次为:学校有没有名气、孩子所在班级老师的素质、孩子在学校能否得到全面发展或培养一些特长、上学是否方便。
其中13位家长最看重学校有没有名气。“名校和一般学校还是有差别的,从硬件设施到师资、校风、学习环境等方面,名校都更胜一筹。”一位家长说。
分别有10位和7位家长认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和是否方便上学最重要。
“可以看出家长的观念正变得更实际。”聚源路小学校长王春喜介绍,考虑到名校人太多、学生容易攀比等弊端,越来越多的家长倾向于选择适合孩子的学校。
分析
择校源于教育不均衡
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的现状不改变,择校现象就不可能完全杜绝——这已经成了共识。
“择校可以理解但必须禁止,特别是让老百姓掏高价交择校费,等于把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推到了老百姓身上。”郑州市教研室教研员王海燕说。
她认为,缩小名校和普通小学的差距是改变现状的根本方法,可借鉴上海、南京等地的一些做法,双管齐下刹住择校风。
据介绍,上海今年试行了联招制,即名校和普通学校结对招生,两所学校的师资互相流动;南京则通过打造一批小班化学校和特色学校,分流名校的生源。
观点
“一择就灵”不可取
“择校存在一定的教育风险,并非一择就灵,学校不适合孩子时往往适得其反。”王春喜认为。
郑州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有关负责人认为,小学阶段完全没必要择校,这个阶段知识含量并不高,学校之间的教学质量没有明显区别;再加上现在各区对学校的投资都很大,加上校长、教师流动等措施,差别越来越小。
他说,择校使得一些学校不堪重负,带来了大班额问题,老师根本没有精力去关注每一位孩子,校园场所不够,连课间操都没地方做,不利于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教育均衡化需要家长的理解和配合。”这位负责人表示。
金水区南录庄小学校长录季枝称,不管在哪所学校学习,家长都不能完全把希望寄托在学校身上。
家长择校是非说
赞成择校者说
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学习习惯和打基础的时候,所以,不但要择校还要择师。
小学六年是打基础的阶段,要是你家附近刚好有所好小学,择校费还能承受,那就择吧。
反对择校者说
上学远和上学近对孩子影响很大,谁愿意天天把精力、体力都花在路上呢?更何况一个正在成长发育爱玩耍的孩子。
“好学校”里有一些掏高价上学的学生,如果你是咬牙才交上的赞助费,一定要小心,别让孩子沾染上攀比的恶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