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 以变革促发展。南浔区教育部门一项创新之举,引来了全国各地的关注目光。今年以来,全国各地的教育界专家、学者纷纷前来取经,“学生成长导师制”在全国得到广泛推广。
3年前,南浔区教育部门根据中小学生隔代抚养家庭、单亲家庭多等造成学生行为偏差增多的情况,率先推出了“学生成长导师制”,以“教师人人都是导师,学生个个得到关爱”为理念,对学生以“四导”促学,使每名受导学生发生了如沐春雨般的变化。今年8月,南浔“学生成长导师制”获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
南浔区教育系统推行的“学生成长导师制”,就是让每位学生除了有自己的学科老师外,还有一个经过自己选择的“导师”,导师们通过亲情化、个性化教育,热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学业、心理和生活,保障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健康成长。中国伦理学会德育研究会会长詹万生这样评价这一制度:南浔“学生成长导师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一改以往教师单纯以教书为主的教育模式,将教书与育人并举,达到了学生与老师共同成长的目的,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适应了个性化教育的时代特点,创建了全员育人的德育模式。
2003年,在一项对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中,南浔区教育部门发现,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在思想、道德、行为等方面出现偏差。教育事业,育人为先。南浔区教育局几经探索,从当年4月起实行“学生成长导师制”。这一制度要求教师采用思想上引导、学业上辅导、生活上指导、心理上疏导的“四导”助学,改变单纯以智力表现的优劣来评判学生的观念,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关爱那些学习有困难、行为有偏差、家庭困难、心理有障碍以及家庭教育环境不良的学生群体,坚持让每一名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长超中学学生沈斌玉因家庭原因性格比较孤僻,年轻的语文老师沈泳垒担任了小沈的成长导师后,以导师、朋友、亲人的三重身份关心小沈。暑期里,通过家访鼓励小沈积极大胆和同学交往;和先生—起,热情地教女孩唱歌,让女孩在音乐声中逐渐开朗。喜人的变化在沈斌玉身上开始显现:学习成绩提高了,待人接物变得大方自然,与同学的关系融洽了。在今秋开学时,沈斌玉在主题班会上向全班同学大声宣布:“我要做一个崭新的自己!”
洪塘小学沈洁同学顽皮、好动,在导师的引导下,开始利用课余时间观察家猫的习性,在美术教师的指导下学会了拍照,一幅幅有关猫的照片出自他的手下,撰写出的科技小论文荣获省一等奖;泉生中学的男生小林平时成绩不理想,且常和社会青年一起打群架,受导后,打架的事没有了,学习“红灯”也消失了……
今年3月,中国伦理学会德育研究会学生成长导师制研究中心在南浔挂牌成立。研究会负责人表示:“学生成长导师制”充分发掘了学生的潜能,为不同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一些特别需要关爱的学生在导师的感化下,找回了信心;特长生可以接受校内外导师的指点,兴趣更为浓厚;一些平时教育教学,教师无法顾及的中等生,也能受到导师的个别相助,从而加快了成长的步伐。
为了进一步扩大导师的范围,一批优秀检察官、法官、公安干警和社区干部也担任起校外导师。校外导师们对自己的这一崭新角色都非常看重,南浔区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们还公开了自己的QQ号,通过网络与孩子沟通谈心、帮助辅导功课,同时又规劝学生们有节制地上网。同时,南浔还组建了家庭教育导师团,成立了社区青少年成长指导中心,真正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构建起了一张德育大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