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哈佛AUSCR中美学生领袖峰会(HSYLC2006)正式启动一周以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多重亮点更是成为学生、家长和教育界人士讨论的焦点。今天周刊再次聚焦峰会组委会,从以下四个方面透视精彩之处。
焦点一:选拔严格眼光独到
据组委会介绍,本次HSYLC2006申请选拔过程中借鉴了美国顶尖学府本科招生的申请模式,即要求学生提供自己的活动、获奖经历,并且根据指定主题提交自己的文章。活动与获奖经历将占最后总分的三分之一,而中英文各一篇作文也各占三分之一,不论是均分较高的学生还是在某一部分中得到极高分的学生,只要能展示出自身的特色,都将获得青睐。组委会不苛求学生知识积累的多少,更要求他们能够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和真实个性。招生过程不苛求学生在校时的卷面分数,更希望能够通过学生的所做与所思来选拔人才,发掘出有领袖潜质、学术能力、创业精神与公民意识的学生。
本次活动采用的独立评分机制,科学公正地保证了材料审核的有序进行。每位申请人的所有材料提交以后,将随机分配到负责的审核人员手中。来自复旦大学的著名教师、优秀学生将审核中文内容材料,而哈佛学子们将负责审核英文材料,各个小组全体成员都将在对前40份申请进行研究以后讨论得到评分的标准。对于那些通过材料反应出的实力介于强弱之间的学生,组委会将通过电话面试的形式,确保所有合格的学生都能入围。
焦点二:试题新颖需费思量
本次峰会的申请过程中,几道作文题吸引了大家的注意。以备选中文作文第一题为例,要求通过为“Xi”自由标注声调,选择一个汉字为题作文。这道看似另类的怪题实则是组委会几番推敲之后才定下来的。一位命题组成员称,他们的目标是找到一个音节使得四种声调都可以形成寓意丰富的汉字,例如第一声的“西”、第二声的“习”、第三声的“喜”、第四声的“戏”等等,从而大大扩大了选择面,也考察了学生从基础的汉语拼音、到位的汉语理解力,一直到深刻的文化底蕴等各方面的知识,既给了申请者们自由发挥的空间,又对他们的逻辑思考能力有很高的要求,确实值得仔细品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