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李芹
晨报讯四成以上中小学生怕扫马路;教室黑板没人擦,约四成中小学生想到的是督促值日生、告诉老师,没有想到自己主动去擦;在受欢迎的职业排名中,普通劳动者仅排名暴发户之前;甚至有学生觉得劳动模范的称号已经过时了……一组组调查数据反映着如今中小学生劳动意识的淡漠。专家在调查报告中呼吁,劳动教育不仅应纳入学校课程的体系,更
应该在法制的层面上对劳动教育加以保障。
这份来自上海市少年儿童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选取了中心城区、城郊结合部、郊区等不同生长背景的少先队员100名,分布在小学三年级和初中二年级之间。参与调研的上海市少年儿童研究中心研究员林频介绍,听到很多老师反映,如今的孩子对于劳动无贵贱的观念已越来越淡漠,不仅在家中不做家务,对集体劳动也显得被动无奈,劳动委员这一职务不仅成为孩子最不愿当选的班干部,甚至有家长在孩子当选劳动委员之后,亲自到学校要求老师撤销孩子的职务。
高中人满为患,三校苦无生源,眼前的社会现实也证明了中小学生乃至社会上对于劳动的错误观念。中小学生在调查问卷中所乐于从事的职业基本上没有体力劳动者的踪影,大部分学生希望自己能够从事明星、歌手、白领等看上去体面光鲜的职业。摆脱从事体力劳动的命运,似乎成了学生们用功读书的动力。
“劳动教育应该纳入素质教育体系,贯穿基础教育始终。”“在法制层面上强化中小学生的劳动观念,保证他们尽量多参加一些家务和社区劳动。”专家在调查报告中用了诸如此类的字眼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在德国,法律规定6岁以上孩子必须做家务,日本和新加坡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实行中小学生参加清洁卫生运动的规章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