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应聘的职位是超市的总会计主任……”近日,在福建师范大学教学区知明楼101教室,该校经济学院的大二学生郭明顶着300多人注视的目光开始了他的“求职应聘”。
这是他学生生涯中在如此众目睽睽下第二次站在讲台上,时隔他初中首次上讲台已经6年,心情的紧张让他话语有些断断续续,10分钟后,额头上渗着汗水的他终于完成了这次艰难的模拟应聘。
从4月初至5月底,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2005级的同学就自己策划了“模拟应聘”等一系列“晚点”活动,利用周末晚上的时间来拓展自身素质。
晚点活动学生做主
“我们搭建这样一个舞台希望能够为同学们将来走进社会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让同学们在充满无限可能与挑战的未来一展自身风采。”“晚点”活动策划书上这句充满激情的话语足够表达这一系列活动的初衷。
此次活动由模拟新闻发布会、模拟应聘、挑战极限生存、“快乐童心,畅想六一”和创业计划比赛这5个项目组成。“学生是这些活动的主体,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实施,都是学生自己去完成,老师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去欣赏。”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2005级辅导员颜隆忠告诉记者,“晚点”活动策划书那洋溢青春的语句同样来自同学们的手笔。
根据各自的喜爱,同学们可以从这五个项目中选择,但必须参与其中一项。郭明和另外六个同学就选择组成应聘小队,参与模拟应聘这一活动。在活动中充当应聘者角色的郭明,按照要求必须做好一份PPT,内容包括自身的简历,对职位的认识,以及职位的具体工作计划。他还必须当场发表大概5分钟的应聘演讲,接着回答充当应聘方角色的同学们的问题。
郭明告诉记者,在模拟公司的应聘过程,就要求我们对未来工作职位有大概的了解,通过收集相关的求职资料,对自身与工作职位都能做到了解。郭明对此次活动的感悟得到团队中其他学生的认同。
提供丰富选择是前提
“有了这次的经历,我就会参加下次,再下一次。”这样奔放的话语能从郭明憨厚沉默的嘴中说出,就充分肯定了“晚点”活动的成效。“很多学生可能大学四年毕业后,还从来未站上讲台,所以要提供这样的机会给学生。”颜隆忠认为,大学生生活丰富多彩,学习固然重要,但是除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及身体素质外,自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也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这些活动既锻炼学生的团队精神,也提高了他们的自我展示能力。
小张是福州一所高校的大四学生,抽屉里那一叠“三好学生”和奖学金获得证书显示了她学习上的努力,而在4年的大学生活中,有很多无法用这些证书表达出来的经历。从来不喜欢看漫画的她也在学校动漫展上玩COSPLAY(指穿着特定服饰来扮演动漫、游戏以及影视中的角色),身上没有佩戴任何首饰的她还选修了珠宝鉴赏课。
“素质教育应该是一种氛围,学校能够为我们提供很多这样的机会,那么对于感兴趣的,我们就会去参与,来提高自身的素养及能力。”这就是面临毕业的她对于大学四年的素质拓展教育的理解。
“素质教育无所不在,对于高校来说,应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多提供相应的机会,多引导,少干预,营造宽松的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吸引学生参与到素质教育的活动中来。”福建省高等教育研究室副研究员滑文革认为,由于“素质”含义的广泛性、多样性、丰富性,所以任何具体的活动都只能是针对某一方面“素质”的教育,不存在一劳永逸、包罗万象的素质教育活动。好的素质拓展活动,是永远不会晚点的。(记者 黄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