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朱振岳)近日,浙江师范大学制定了“农村教育援助行动计划”纲要,将每年筹措100万元,3年共300万元,主要用于开展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据悉,这是该校参与破解农村教育发展难题,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又一举措。
近年来,浙江师范大学举全校之力提升农村教师素质,积极推进“教育帮扶、优质培训、送教下乡、合作研究”四大举措,努力参与破解农村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穷、低、忙、弱”四大难题。该校党委书记李鲁强调,学校在综合化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秉承教师教育特色。
武义县大田乡是浙江师大“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结对帮扶对象。为解决该乡教育“穷”的问题,2004年,浙江师大与武义县政府签订了“大田乡古竹小学(浙江师范大学实验小学)校园扩建工程”协议,至今已累计出资200多万元。
农村教育质量比较低是农村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为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浙江师大积极开展农村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培训。该校校长梅新林说,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是全社会的责任,优质培训旨在解决农村教育发展“低”的难题。
2006年,该校承办了由省教育厅组织实施的“浙江省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并启动了“浙江省中小学骨干教师高级访问学者项目”,同时还承担了浙江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的相关培训。这一年,该校还承担了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7个学科的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任务,采用专家讲座、案例分析等形式,一个月内培训骨干教师4640名。据统计,5年来,浙江师大接收全省普教系统继续教育正规专题培养或培训的教师和校长近16000人次,接收其他短期教育培训的教师和管理人员1000余人,另外,还有近千名中学骨干教师接受浙师大组织的专题提高培训。
农村教师不仅数量相对较少,而且教学任务重、工作量大,繁忙的工作给他们的继续教育带来了时空上的困难。为此,浙江师大通过“校地合作”、“校校合作”等“送教下乡”的形式,较好地解决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工学矛盾。
“校地合作”是浙江师范大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改革的尝试,2004年该校与江山市政府签约共建“名师名校长工程”,为江山市培养百名骨干教师和校长。此后,浙师大又陆续启动了与仙居县、丽水市、衢州市等合作举办骨干教师培训班,同时直接与中学合作开展“校校合作”,先后培训中小学教师1118名。“顶岗实习”主要是师范生用3年时间学完并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后,经学校组织采以混合编队形式到农村中学进行一学期的顶岗实习。
在此期间,他们要按中小学在岗教师的要求,履行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的职责。这样,相应学科的教师就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参加各种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农村教育科研薄弱是制约农村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之一。多年来,浙江师大实施教授下乡、课题立项等形式加强与中小学的联系,大大提高了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水平,促进了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教育学院的吴惠青教授长期与中小学开展合作研究,经常带领研究生深入中小学,对教师教学研究进行现场指导。从1992年至今,吴教授与中小学合作研究的课题达10多项,经费达50多万元。在与诸暨暨阳小学合作的课题——《小学德育活动课程》结项后,诸暨暨阳小学虞纪忠校长说:“合作研究锻炼了一批青年教师,带动了一批中老年教师,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推出了一批优秀教师。” |